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理念 > ASTEM教育中的媒介素养

ASTEM教育中的媒介素养

发布时间:2021-3-1 4:55:45   点击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不一定要成为记者,但在社会生活中,“新闻素养”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迪恩·米勒

一年前,我还是一名媒体从业者。有幸参与了单位与高校合办新闻传播专业的事儿。主要任务就是如何让媒介素养在实操课程中落地。

媒介素养是什么呢?官方给出的是指,对听到的各种消息和新闻进行主动而理性的审查、过滤与真实性检验。笔者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对接触到的信息,进行理性、科学、有效采纳的一种能力。

而伴随媒介素养最核心的思辨性思维,也是STEM教育的核心。今天,我想用传媒人和教育人的双重身份,和大家分享在A-STEM教育中,关于媒介素养落地思考。

牛顿与苹果的“缘分

媒介素养人人都有,区别在于高低不同。古今中外,有太多盲目跟风、随波逐流的笑料,也有很多谣言止于智者的轶事。不同的人,在处理相同的信息时,作出的回应却不一样。当然,有些信息你是听来的,看到的。有些信息则是感受到的,甚至是“痛彻心扉”的感受。

当一个苹果砸到头上,你会做出什么反应呢?而牛顿被砸中后,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了现代经典物理学的奠基者。

但大家可能没意识到,人类诞生已几万年,我们被各种东西,砸了无数次的头,却只有牛顿“开窍”了。这当然不是巧合,其实故事已经给出了答案:因为“牛顿非常善于思考,经常深入思考一些非常平常的现象。”

当看似普通的信息传达给牛顿时,他发现了不寻常的地方,这就是媒介素养。

你如何能想到

当然,不仅是科学的探究精神,艺术领域的灵感也同样媒介素养有关,它教会我们用独特的视角去看待身边的一切。放在新闻中,我们也有类似的案例。

下面是一则车祸现场的照片,来源于《重庆时报》年7月17日的一篇报道。在九龙坡华福路上,一名清洁工被大货车碾压身亡。

大家看到这张照片,目光可能都被人群和大货车所吸引。但这名记者注意到了地上的扫帚和散落的垃圾。并走上前去,查看了每一样垃圾,因为这才是这场车祸的源头。于是,这篇新闻的标题就有些特别——《谁把牛奶和蛋黄派包装扔在马路上?》。引发公众对于车窗抛物的重视和反思。

我们会想,为什么别人能看到,能想到?其实就是我们缺乏接受信息、如何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媒介素养。放在A-STEM教育理念下,就是思辨性思维。

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的传播者和制造者。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播信息的渠道,也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大家一起来的背后,是信息的质量、真伪参差不齐。

而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新一代,中小学生也将面临各种信息的冲击。手机、IPAD、电脑、电视、收音机、户外大屏,甚至是一款电话手表,都成为了孩子接受资讯的众多媒介之一。

因此,我们必须要做两件事:一是引导学生在快餐阅读的时代,进行整本书深度的阅读;二是引导学生辨别真伪,并从中寻找到有用的学习资源。

但其实,辨别信息的真伪只是媒介素养的一方面。笔者认为,媒介素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辨别真伪。二是学会不同角度的解读信息;三是接受信息后,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什么,也就是你的立场是什么。

在A-STEM教育理念下,我们如何来实现这三个方面呢?笔者认为可以开展“新闻播报”的形式。

周期:每天或是每周,固定时间

参与学生:小组或个人

信息渠道:当然不限于报纸和电视,应该更多从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

开展形式:小组合作、现场分享、全体互动

主要内容:

1.辨别真伪,尝试挑战权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2.尝试不同角度解读,不再人云亦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3.立场站队,对争议性话题,发表个人看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各种新闻事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问题,这是个问题!

在华师附,A-STEM教育理念下,我们推行的是CPBL的学习。PBL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CPBL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化学习。其主要特征是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以学科的问题为基础,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让学习主动发生、深度发生、持续发生。

那么问题来了,CPBL的起点就是学生的问题。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呢?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由问题构成的。释迦牟尼的四圣谛、哲学的三大追问都是问题,包含了宇宙万物。其实,不管是什么问题,不管有价值与否,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习惯。

我们可以参考一些专注力训练课程,一些关于寻找与常理不同的设计。以此灵感,我们来开展“大家来找茬”活动。

周期:定期开展

参与学生:小组或个人

开展形式:小组合作、现场分享、全体互动

主要内容:

可以是室内,也可以是室外,引导学生每天对某件事、某个物体、某个人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洞察力。

基于学科,高于学科

A-STEM教育倡导的是学科的融合。媒介素养教育不能单靠一些特色的教学活动,必须有学科的支撑,通过实现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来实现落地生根。

以小学语文的《乌鸦喝水》为例,故事内容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但大家想过没有,乌鸦真能喝到水吗?这是一场有趣的小实验。我们可以分别用不同形状的瓶子和石头,以及原始水位的高低,石头的大小、形状和数量等,进行对比实验。通过几轮的实验,得知在哪些条件满足下,乌鸦才可以喝到水。

这场小实验,融合了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我们去还原去求证,目的是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求真,敢于将想法付诸于行动,并让孩子逐渐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因此,如何基于学科,让媒介素养教育进课堂,才是其落地生根的根本。

文章来源:STEM世界作者:龙勇声明:除“STEAM教师”原创文章外,在线分享、转载的文章皆为促进STEAM教育在中国更好地传播和发展,我们会注明来源,版权归原出版机构及原作者所有。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ln/1325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