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理念 > 为什么现在人都不发朋友圈了

为什么现在人都不发朋友圈了

发布时间:2020-10-8 17:06:22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翻以前的朋友圈时突然发现,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已经很久没有动态了。

以前她可是连早上吃了啥这种破事都要发,但是现在竟然能几个月都不见她发一回朋友圈。

你点进她的朋友圈,发现里面只有一道横杠。

你甚至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被拉黑了,脑海里马上上演了一场跌宕起伏细节丰富的姐妹撕逼苦情戏。

但当内心演完这出戏,你去问她,“为什么看不到你的朋友圈了?”

她可能马上就会回你几个字——“因为我不发朋友圈了呀”。

爱发朋友圈的人都有理由

几年前大家讨论的还是天天刷屏有多烦,一个人要是发的朋友圈太多,还会被人嫌弃。一转眼风向就变成了,“怎么,你也把朋友圈关了吗?”

年社交网络行业报告里提到,30.5%的用户发原创内容朋友圈的频率都降低了[1]。

年8月20日,合肥举办华东首届“朋友圈节”,DJ在台上营造气氛,人同时将手机关机2小时。朋友圈占据的大量精力,已经让很多人想要关闭朋友圈

我们以前为什么那么热衷发朋友圈?很可能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打造积极的形象。

比如,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叫李洁的女人是小货车司机,或者看到一个叫杨策的男生发型很酷,我们会怎样猜测他们?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李洁是一个已婚、有孩子的中年女性,生活并不富裕。而杨策则是一个年轻潮男,时常混迹于三里屯的各大酒吧。

沃顿商学院就做过一项类似的测试。研究者只给出名字和一条信息,让上百人去猜他们大概多大,有没有孩子,生活怎么样,很多人都能轻松地联想出更多信息。

其实就是因为,人们容易从细节中去猜测别人的身份、形象[3]。

《黑镜》里的世界就好像现在的朋友圈,我们纷纷努力着打造别人眼中最完美的自己,也会根据一些特点就猜测别人的更多信息/《黑镜》截图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有一个比喻很有意思,他把生活比作舞台,有台前、幕后之分。

人们在台前用力表演,希望呈现出符合预期的形象,而幕后才是真正的生活[4]。

人要演戏,所以有了朋友圈。

你可能有这样的朋友,当别人都在苦兮兮搬砖时,他连着几个月在朋友圈里秀全球旅游美景。外人看了,很容易就以为他不操心工作,有家产要继承。

但很可能真实的情况是,他是因为没有找工作,焦虑得天天失眠,才选择出去散心。

为什么只发风景不发自拍,也可能是因为发际线后退,美颜都救不回来。

年2月26日,海口,参加海口旅游体验活动游客正在找角度自拍以上传朋友圈分享生活。在发布朋友圈前,大多数人都会认真谨慎地修好图,挑好文案,在朋友圈,每个人都是最完美的

很多研究都证实,展示“正面印象”,是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活跃的最主要目的之一。

《纽约时报》曾经对个中度、重度社交媒体使用者进行了调查,发现近七成的人想通过社交媒体让别人更了解自己[5],最好是体贴、理性、善良等正面形象的自己。

张华在朋友圈里秀恩爱,李萍又编写了新的鸡汤语录,我发了一张跟爱豆蜡像的自拍,其实都是为了自我展现。

但这个朋友圈,实在是越来越发不动了。

朋友圈的朋友密度太低了

很简单,想通过朋友圈来展示自己,前提是,你得知道自己展示的确实是“正面形象”。

比如晚上发的美食店打卡,你的朋友会觉得你生活丰富钱还多,可正在加班的老板会怎么想?被你拖延的甲方会怎么想?更要命的是,健身教练会怎么想?

当我们面对不同的群体时,本来就要用不同的表演方式进行形象管理。

但在网上,这些人全聚在一起看你的朋友圈,那怎么办,索性就不发朋友圈了吧。

不少人为了维护自己的“互联网形象”煞费苦心,特别是在朋友圈,大家都是不怎么熟的朋友,“一定不能丢人”的想法恐怕人人都有/《风平浪静的闲暇》

其实早在年,中青报的一份调查就发现,想要关闭朋友圈的人已经达到了35.8%,还有13.8%的人曾经关闭过[2]。

不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ln/1257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