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戎彬,重庆外国语学校高级校友,曾获年金铃奖,现为人民日报社《环球时报》副总编辑。
年1月8日,《环球时报》副总编谢戎彬、首席记者谷棣携新书《我们误判了中国:西方政要智囊重构对华认知》做客,与读者分享今天西方主流学者和智库对中国和世界的认知程度及其局限性。《我们误判了中国》由《环球时报》记者全球采访,采访对象包括基辛格、福山、约瑟夫·奈、奈斯比特、布热津斯基等41位西方政要和智囊。作为西方长期深研中国、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智库成员,他们不仅曾经锐利地对中国提出批评,也具有面对中国崛起而承认现实、自我纠错的勇气。本书所集结的文章反映了他们对西方种种“误解”的最新认识,也集中反映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现实与趋势的重新认知和判断。
主持人:大家早上好,这里是北京图书订货会现场,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一本新书,由华文出版社出版的《我们误判了中国:西方政要智囊重构对华认知》这本书。我们非常荣幸地请来了这本书的两位主编:《环球时报》副主编谢戎彬先生,以及《环球时报》首席记者谷棣先生,两位好。请向现场的观众以及我们的网友问一声好。
谢戎彬:观众好、朋友们好。
主持人:这本书是新鲜出炉的,前几天还在印刷厂。《环球时报》跟华文出版社合作推出《我们误判了中国》这本书,这里面的重大意义,请谢主编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谢戎彬: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36个年头,在这36年里,中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GDP排名十几名的国家到了世界第二名的位置。这三十多年里,外国人看中国的眼光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以前他们看中国是什么样的心态呢?更多的是中国很穷、中国值得帮助。但是这么多年下来,中国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形象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会觉得中国是不是有威胁;会觉得中国人这么多,经济这么发达,资源是不是会被中国人占有?于是乎各种各样的“中国威胁论”就出炉了。我们甚至看到有些报道说,中国人要把全世界所有的海龟都杀掉。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吃乌龟。伦敦丢了一个井盖也说被运到了中国,因为中国需要大量的钢铁,需要大量的钢铁制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环球时报》有必要也有这个义务把真相告诉大家,把外国人尤其是西方的学者、政客,他们对中国的真实想法、看法告诉读者。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在外国人眼里面,中国的一党执政制度并不是妖魔鬼怪,而是表现出了自己的生命力,为全世界作出了贡献。我国的经济发展不会对世界造成威胁,或者说我们不会到全球掠夺资源,其实我们对全球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我们的文化是很有生命力的,是在向全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在很深刻地影响着全世界的民众,这也是我们出版这本书的最初目的。
主持人:那这本书要告诉大家一个什么样的真相呢?到底西方政要、智囊是误解了中国什么呢?重新反思了一些什么呢?
谢戎彬:一些西方人士对中国的误解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很多西方人很自然地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妖魔鬼怪,共产党就是妖魔鬼怪,却忽略了一党执政和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具有很强的顺应时代的能力和很强的纠错能力。他们忽略了这一点,这是意识形态方面的。
第二点,是他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误解。我去过33个国家,当谈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时候,一些人错误地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意味着中国人到其他国家掠夺资源。很多中国的小商品到了他们国家,把他们国家的生产行业,比如类似产品的工厂、商店弄倒闭等等。或者说中国生产了大量的钢铁,给全世界造成了污染。比如,日本、韩国人会抱怨中国的工业污染物飘到了他们国家。这是经济方面的。
第三个,我觉得比较大的误读是对我们文化的误读。一说到中国的文化,很多人想到的总是几千年前的文化,很古老的那部分,这是中国很好的文化。但是有些人对当代中国文化持排斥态度,觉得现代中国的文化是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而我们想通过这本书以及对40多个采访对象的采访,告诉大家这三种误读是不正确的,我们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底蕴都是对全世界有益的。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随着我国GDP稳固地坐在世界第二的位置上,我们能对这个世界做出更多贡献。
主持人:这本书开篇就讲文化价值观,里面谈了西方学者对“中国梦”的看法,那谢主编对“中国梦”有什么看法?
谢戎彬:中国梦,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也是很流行的一个话题。我更想说的是我自己的记者梦。从年到年,作为《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的记者,我在南斯拉夫现在叫塞尔维亚的这个国家工作过三年,我想告诉一下大家当时我的工作情况。我当时去马其顿战地采访。我是怎么去的呢?我花了美元租了当地一辆出租车去阵地采访。到了以后发现西方的新闻机构,比如说BBC、CNN这样的,他们的雇员或者他们的记者是乘坐装甲车去采访的。出租车和装甲车产生的巨大反差,大家可以想像我心里面的失落。
而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中国记者的海外采访条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改变,中国记者第一次和西方同行拥有了海外采访的相同条件,我们同时站在了第一线。我想如果我现在还是一个驻外记者的话,我那个和西方同行拼一拼的记者梦就能够实现了。我想我的记者梦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梦”实现的一个过程。“中国梦”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面。由于职业的不同,我们每个人的“中国梦”是不一样的。对于出版界的人来说,能够出一本叫响全世界的书那就是出版界人士的“中国梦”。对于我来说,能够站在海外采访的第一线,和西方同行们进行一对一的公平较量、新闻较量,也是我的“中国梦”。所以说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时代,赋予了我们每个人能够实现心中梦想的机会,我们应该好好把握,去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白癜风的专科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