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理念 > 黄克武民族主义的再发现抗战时期中国朝

黄克武民族主义的再发现抗战时期中国朝

发布时间:2018-6-20 6:58:14   点击数:
内容提要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出现与“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密切相关。此词在清末由梁启超首先提出,至孙中山的“五族共和”说而确立,清末民初可谓“中华民族”观念的创生期。至20世纪20—40年代,受到中日战争的影响,“中华民族”的讨论再度勃兴。本文阐述抗战时期中国朝野(指政治与学术精英)对于“中华民族”的讨论,析论其国际背景、内涵与意义。抗战时“中华民族”之讨论一方面引发内部之分歧、权力的斗争,另一方面该观念所造成之凝聚性,则有效地团结人心,共赴国难。

关键词:民族主义;米内山庸夫;傅斯年;顾颉刚;《中国之命运》

一前言

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包含对于“中国”所具有的民族、人种、国家与文化之认同。此一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概念的创造、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中华民族”不是一个本质性的信仰或意义确定的认同对象,而是一个经由辩论之激荡而衍生、变化的过程;同时“民族”与“国家”之关系也经过多次的重整。清末以来,“中华民族”这一观念经过几次转折。首先,此词由梁启超所提出,主要指汉族与“炎黄遗族”等,不过也包含其他民族。对梁启超等“立宪派”人士来说,中国境内各族群虽有差异,然而因历史与文化之关系,紧密连结,故应消除彼此之畛域,以塑造“同种合体”的现代民族国家。诚如杨度所说,“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即此以言,则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他因而主张“满汉平等蒙回同化,所以完成君主立宪之制”。[1]这种观点被梁启超称为“大民族主义”。革命党则采取不同的策略,主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此处之“中华”实指汉人。梁启超将革命党的政治主张描述成“小民族主义”,又批评“小民族主义”鼓吹汉族独立建国,而将他族排除在外,有碍融合。当辛亥革命成功肇建民国,为弥平革命所造成之创伤,提出“五族共和”与“民族融合”的口号。此后,“中华民族”之观念广为流传。年,孙中山于《三民主义》演讲之中提倡将汉、满、蒙、回、藏五族归成一个“中华民族”。在“民族主义”的演讲中,他认为,“就中国的民族说,总数是四万万人,当中参杂的不过是几百万蒙古人,百多万满洲人,几百万西藏人,百几十万回教之突厥人,外来的总数不过一千万人。所以就大多数说,四万万中国人,可以说完全是汉人。同一血统,同一语言文字,同一宗教、同一习惯,完全是一个民族。”孙中山认为在受到国外压迫之时,国人要将“一盘散沙”的四万万人团结起来,而团结的方法是“把各姓的宗族团体,先联合起来,更由宗族团体,结合成一个民族的大团体”,以“抵抗外国人”。[2]总之,孙中山的根本理念是要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同化中国境内其他少数民族,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清末民初可谓“中华民族”观念的原生期,也是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萌芽期。年底,孙中山又在日本神户提出“大亚洲主义”,主张亚洲应复兴王道文化,以亚洲王道文化为基础,联合亚洲各民族,解除基于功利强权之霸道文化的西方国家之压迫,以完成亚洲各民族之独立。[3]

至20世纪20—40年代,受到中日战争的影响,“中华民族”的讨论再度勃兴,并与日本人所提出类似孙中山“大亚洲主义”的“东亚民族主义”或“东亚协同体论”对峙。此一讨论涉及政治与学术的双重背景。本文将描述抗战时期中国朝野对于“中华民族”的讨论,析论其背景、内涵与意义。此处所指之朝野意指当时的学术与政治精英之讨论,主要是学者在报刊上所发表之论调,此外也包括以中文(或透过翻译)表达意见的外国学者之观点。政治方面的讨论,则以蒋介石于年出版的《中国之命运》一书为例,探讨此书有关中华民族之论点,以及出版后所引发国内外各派人物之







































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ln/1061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