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冬竹
文
山城重庆,坐拥两江,冬季多雾,夏季酷热——鲜明的自然特征构建出这方全然不同的“水土”,而这一方水土又孕育了“一方人”。不止一次听远方客人惊叹崇山峻岭中竟然“隐藏”着如此规模的大城市,而这个偏居西南的山地江城竟又如此“现代”。“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重庆山水皆有,但又似乎与江南文人寄情之山水颇有不同,少了些许婉约,更添几分“江湖”。
重庆建筑的江湖,便融入这座城市的发展演义,慢慢化开。
1.历史的陈述一个多世纪前,重庆成为了封闭的西部内陆中的一个异类:这个码头小城尚未正式建市,便懵懂而屈辱地被“开放”了。年3月,中英签订《新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第一款规定:“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与各通商口岸无异。英商自宜昌至重庆往来运货,或雇佣华船,或自备华式之船,均听其便”。年3月,重庆海关正式开关收税,重庆正式开埠。
五年后,依然是春意渐浓的三月,法国政府在渝设立领事馆。年,法国海军军官虎尔斯特率领测量队乘军舰抵达重庆,在长江南岸修建了法国水师兵营。紧随其后,英国海军俱乐部、美国使馆酒吧、法商洋酒馆、英商卜内门洋碱公司、安达森洋行、鸡冠石法国教堂……陆续兴建。姓名已难以考据的外国建筑师们将一座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点缀在重庆沿江而下的小山丘上,成为了别具“乡村”风格的“外滩”。
如今,这些建筑虽部分仍存于原地,但周遭环境早已物是人非。它们代表了外国建筑师最初在重庆的活动,也见证了一个多世纪重庆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开埠”()
“中央院辖市”()
“战时首都”()
“重庆大轰炸”(-)
“中央直辖市”()
“省辖市”()
“计划单列市”()
第二次“中央直辖市”()
“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国家级“两江新区”设立()
……
重庆在过去百年间经历了太多的跌宕。没有纯粹而孤立的建筑,历史的波澜总会映射其上。
年重庆直辖之后,这个蛰伏多年的西南重镇开始了新一轮的飞跃。年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第十届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在“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中,重庆首次跻身十强,居中西部第一。从居于两江半岛的码头小城,经过一个世纪发展,如今主城面积已拓近倍!这该是怎样的扩张速度?阔别近一个世纪后,外国建筑师的身影又开始络绎不绝地在山城出现,成为礼仪相邀的座上宾,而不再是不平等条约的强加物了。
此处需提及两个特别的“设计背景”——重庆城市空间格局的多组团特征与文化场馆极度匮乏的现实。首先,由于山地地形与两江的分隔,重庆城市建设必须依山就势,无法从二维平面上顺次摊开,最终形成跳跃性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格局。这种格局势必在城市中产生大量“空白”或“欠设计”区域。这些区域可能是尚未建设的荒地、山地或农田,也可能是建筑条件低劣的老旧城区;另外,年以前,重庆长期处于相对较低的省辖市地位,且职能限定于“重工业基地”,市政建设尤其是文化设施一直处于贫瘠的状态。
因此,重庆大规模城市更新开始提速时,表现出两个鲜明的特征:首先是“成片”发展的特征——即必须对城市“空白”、“欠设计”区域进行综合、系统的设计研究,才可能从整体上解决好城市的系统问题,因此外国建筑师(事务所)通常会以“城市设计”的角度进入重庆;其次是文化设施急需扩充,必须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短短数年内,大量文化场馆建设高调启动。相比住宅而言,大型文化类建筑往往具有更强的国际性、更弱的地域性,这为外国建筑师才能的施展提供了更宽松自在的舞台。
2.两个开端新重庆建设拉开帷幕之时,城市设计与文化单体竞相登场,有两个开端性的故事需要讲述。首先是重庆江北城与渝中半岛城市形象两次里程碑意义的城市设计竞赛。
年5月,重庆市政府对江北城2.69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及1平方公里城市设计进行国际招标,这是我国第一次拿出如此规模的城市规划进行国际招标,在国内外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吸引了包括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台湾、香港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家公司参加。虽然因为规划调整,本次设计招标并未得到最终推行,但其意义却是深远的。0年,重庆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开放建设设计市场的决定》(渝府发[0]64),坚定地走开放、学习、吸纳的发展道路。
2年7月,当时全国最大面积(9.47平方公里)的城市形象设计——“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方案征集工作高调启动,总设计费高达1多万元。德国佩西、法国AS、美国SOM、美国Gnslr、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6家设计机构报名参加。2年9月,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法国AS、德国佩西3个优胜方案脱颖而出。2年11月,经过第二轮角逐,确定了最终设计“以德国佩西公司方案为基础,充分发掘六个设计方案,特别是三个优胜方案的优点和创意,博采众长。”在这次竞赛中,渝中半岛得到了全所未有的缜密研究、大胆创造,最终融合出“城市之冠”、“城市阳台”、“半岛之门”等10个关键设计构思,成为本世纪初重庆大面积城区空间更新的示范性案例。
几乎与此同时,重要的文化建筑单体也纷纷启动——以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新馆的建设为代表,吹响了重庆文化建筑复兴的号角。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百废待兴的中央直辖市重庆即着手筹建“西南博物院”。恰逢成渝、宝成铁路兴建,文物出土丰硕,一时蔚为大观,欢欣鼓舞。但好景不长,随着西南大区首府西迁,重庆降格四川省辖,博物院筹建工作戛然而止。邓小平同志指示将新建重庆市委办公楼改作“重庆市博物馆”。于是,这个“非典型”的博物馆便伏于市中心枇杷山上达半个世纪。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三峡工程及三峡文物抢救保护的问题成为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生在哪家医院太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