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入深水区。无论是自上而下的,还是自下而上的改革,都有不同模式,私人订制、1+X课程、全课程……但每个学校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特的文化和校情。因此,课程改革如何校本化的表达,是一条无法复制和模仿的创新和探索。
今天,我们走进九龙坡区辰光学校,从5个细微之处,见证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课程改革的校本化路径中,如何“做最好的自己”。
开设一门课
掀起了一股楹联创作之风
年6月,九龙镇将辰光学校命名为楹联文化传承基地学校。9月,自编教材《九龙楹联课》正式走进学校课堂。丰富多彩的楹联活动,成了学校一道靓丽风景。
“楹联又叫对子或对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必须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学校校长严俊如是说。
为此,学校将小学6个年级分为高中低三个阶段(1-2年级为低段、3-4年级为中段、5-6年级为高段)。在保证国家的语文课每周5节的基础上,高段和中段实施1+1课程模式,即每周一节楹联课程加一节志趣楹联课程。前面的1,是全校学生都要学,后面的1则是有兴趣的学生继续学习和拓展。低段则是在1+1的基础上,增加了经典诵读,让学生了解楹联等传统文化的内涵。7-8年级每班开设一节楹联课。
楹联课的开设,在辰光掀起了一股楹联创作之风。同学们不仅自己创作,还和家长一起创作。一时间,父女应征、母子作对成了一时佳话。每年的九龙镇春联比赛、九龙坡区楹联书法比赛,都能看见辰光师生的身影……不仅如此,楹联课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更是扩大了学科的内涵,实现了书法、艺术、传统文化教育等和语文学科的融合。
开设楹联课程只是该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缩影。近年来,辰光学校立足于本校实际,构建了志趣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已开设了32门选修课程,建立了8大学生社团、22个兴趣小组,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课程改革难点在如何有效实施。在辰光,大部分志趣课程都被分层了3个层次。当然,如此分层不是人为机械的,而是根据每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科特点划分的。这体现的不仅是以生为本的课改精神,更是教育的大智慧。
因此,不同课程分的层次也不一样。以拉丁舞和美术为例,学校就只分了两个层次。“因为美术和拉丁舞这样的课程,讲究连续性,孩子必须要得到连续系统的训练,才能更好的提升。”学校教导处主任吴富玲介绍道,这两门课程,一到二年级主要学习绘画和舞蹈基础,从三年级开始,孩子们都将接系统的训练。
培养一个好习惯
33位老师花了半年编了8本书
从小学到初中,每一学年辰光学校每个学生都会领到这样一本书、上这样一门课———《好习惯成就一生》。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个年级对应一本,还可循环使用。”学校副校长杨铃介绍道,近年来,学校按照“模式“,即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志趣课程和学生社团为两翼,以养成教育为核心,将德育工作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
这本书近50页,由文明礼仪好习惯、生活好习惯和学习好习惯三大板块构成。而且每个年级对行为习惯的具体要求都不一样。
一年级重点在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上,所以学校提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作业、规范的读写姿势、坐立行走要文明……”而八年级重点在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的科学有序方面。因此学校提出:“礼貌交往结人缘、合理饮食、主动学习……”
“这不到50页的小手册,却让老师们煞费苦心。”德育处主任曾红贵介绍道,年开始设想,年3月开学后开始编写教材。直到暑假结束,大家放弃了休息,花了半年时间,才最终成稿。
据了解,学校还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开发2.0版本的教材,将原有的一本,分为上下两册。同时,学校还将陆续推出习惯教育《教师篇》和《家长篇》,使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合力。
每一节课老师收与放
都来自学校的一句话
“孩子们,懒羊羊被灰太狼抓走啦!我们一起去救他好不好?”在辰光学校小学一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上,老师王凯鸽以羊村的故事开始上课了。
“要营救懒羊羊,进入狼堡需要破解两道密码,这些密码有什么样的规律呢?”王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一起寻找图案排列的规律。最终,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小组合作,顺利通过了测试,救出了懒羊羊。
“宝贝,今天我们不仅打败了灰太狼,还学到了如何找规律。现在我们来自己设计一副有规律的图案?”
随后的课堂拓展,孩子们的创造力让观课的每个人都惊呆了:一个孩子画了一多有规律颜色的花;一个孩子画了有规律的阶梯;一个孩子画了一头有规律颜色的斑马……看着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在场家长们不住的点头微笑。
据了解,这只是辰光学校一堂普通的常态课。近年来,学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将课堂作为改革的主阵地,打造了志趣课堂———“以生为主、先学后教”,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本点,让学生实现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各学科还根据各自学科特性,创造性的构建了具有学科特色的“志趣模式”。
为此,学校建立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标准———三讲三不讲。“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大大增强了课堂效率,提升了教学质量,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与张力。学校还在教研活动中,加大了对教材、课标的研读力度,通过精心的备课,让每节课每个环节都有预设和备选方案,让每堂课都是精品课,优质课。
解决一个难题
废寝忘食琢磨了5天
“哈哈,我是加时赛第一个第一名哦!”5年级2班周渝昊终于有了骄傲的资本。去年,看着同学高佳蕊参加科技模型大赛得了一等奖,那个羡慕啊!让周渝昊暗暗下决心:自己也要拿一个回来。
于是,在选择选修课的时候,他报了科学课。其实,这不是他报读科学课的唯一原因,他还有其他的思考。
“体育不是我强项,音乐去年学过一些基本乐理知识我自己就感觉OK啦,美术从1年级就自己在练习,所以不用报……”在没有爸爸妈妈帮助下,思考了一周的他决定报读科学课。
但要想参加比赛,还有很多关要过呢?首先就是学校的校内选拨赛。用周渝昊的话来说:“成功需要的是汗水和一点点运气。”
他说的运气就出现在选拨赛中,“比赛的项目是投石机,但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过,没有真正操作过,大家都是乱投。”结果,幸运的是,周渝昊和另外3名小伙伴成功晋级。
如果说选拨赛还可以靠运气,区内的比赛就必须靠实力了。周渝昊也深知这一点,于是就开始了日夜反复的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问题。用于投射的橡皮筋很容易把投石机的轴缠住,这样会导致投石的精准度。如何解决呢?为此,周渝昊花了一个星期,每天除了上课、吃饭和睡觉,心思都放在这上面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的测试,他找到了窍门:就是在轴的旁边安装一颗螺丝钉挡住橡皮筋。比赛的时候,这一方法,甚至对手们也纷纷效仿。但最终周渝昊还是笑到了最后。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会,主动会学,育人模式的转变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我们发起这场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校长严俊认为。
变甄别为激励
十几个老师历时2年殚精竭虑
去年,在辰光学校,有一个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中小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没有大张旗鼓的宣布,但每位辰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从古代的科举到如今的中考高考,评价制度是一脉相传的,其核心的强调“甄别与选拔”。在如今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的时候,当基础教育逐渐回归基础性和公益性的时候,仅仅依靠这样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挥舞好评价的指挥棒,为课程改革引路,为学生成长领航。
这次评价改革针对小学1-9年级的学生,学科范围分为基础学科(语数外等传统学科)以及志趣课程(特长类),实现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仅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下来得多少钱“爱心暖阳”北京中科情暖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