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神女,因宋玉高唐神女二赋而成为东方美神与爱神。巫山神女峰屹立长江三峡亿万年,受到中外游客顶礼膜拜。
树大招风!
《光明日报》今日(2月16日)刊文称,宋玉赋巫山当为古称巫山或阳台山的今湖北省汉川市仙女山。
无独有偶。《济南时报》也曾于年7月29日报道,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知名学者张华松研究认为,山东孝堂山是巫山神女真正的故乡。
对于这些观点,你认可吗?欢迎巫山有识之士与之论辩。
???
宋玉赋“巫山”地望调查
(光明日报刘刚李骜)
宋玉赋“巫山”位于何地?古今说法有三
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言,巫峡之巫山,帝女居焉,宋玉所赋即此;
⒉唐裴敬力主宋玉所赋为今湖北汉川之仙女山;
⒊钱穆据《战国策》以为,宋赋巫山疑在今大洪山脉中。
当代学者于三说,均有采信。为此,我们实地调查了湖北随州市大洪山、汉川市仙女山和重庆巫山县阳台遗址,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了研究。
大洪山巫山阳台仙女山调查印象与文献描述比较大洪山古志称“盘基百余里”,主峰宝珠峰位于湖北随州市西南长岗镇,海拔米,高出周围山阜近五百米(图一)。登顶远眺,众山皆小,连绵无际。《大洪山志》载:洪山雄峙汉东,“而涢(水)、均(水)与富(水),则山顶之水亦分注焉”。然源头有如滥觞,于峰顶,均不可见,唯斋公崖下富水之源白龙池海拔米与峰顶相近,尚可见清波一泓。《志》又言,“山高寒,多大风,……顶上花木不生,而空中时闻异香,杳不知其所自来者。当夫时雨初霁,天朗气清,登而四望,襄邓郧郢间山川皆可指数。”这是作者登顶唯见四围皆山、而不见众水的真实写照。
图1
北魏郦道元首倡宋玉所赋乃今重庆之巫山,然而没有交代具体的地点。今巫山县与宋赋所涉之阳台有二:一在新县城内西隅;一在巫峡十二峰之飞凤峰山腰。巫山新城内阳台山顶有古高唐观,门牌巫峡镇高唐街56号。然此阳台之说晚出,始见于宋《太平寰宇记》。飞凤峰山腰之阳台,位于巫峡长江南岸,又称神禹受符坛。《光绪巫山县志》说,“凝真观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台为岩体而其上平旷。台下山麓缓坡上为唐代始建神女庙遗址,宋改称凝真观,清雍正间称“云华夫人祠”,而光绪间又重称“神女庙”。据《雍正巫山县志》,“云华夫人祠,昔在飞凤峰,万历年间始移建于治东象山之上”。象山位于巫峡镇江东嘴村,其庙已因三峡大坝蓄水而淹没(图二)。飞凤峰阳台说较古,唐初仪凤元年已于此置神女庙。这即是我们要讨论的古阳台。明李一鳌《神女庙记》对古阳台山景水势均有描写:其写山,环望巫山十二峰“共得九焉”。说明阳台甚或其所依托之飞凤峰,处群峰之中,并不突出。其写水,唯写大江“惊涛澎湃,喧豗匉訇”,而不及飞凤峰东神女溪。
图2
仙女山位于汉川市区西南,今辟为公园(图三)。山不高,海拔99.1米,然明曾朝节《题仙女山》称其:“何处窥圆象,当空一柱孤。”明林若企《记略》曰:邑之阳台山“突焉耸翠”“环视如削”。清徐志《游采芝山赋》称其:“挺孤标以特出,峙胜概而长留。”为何一座小山被描写得如此高峻?清知县卓振清《禁采芝山凿石碑》说:“邑以汉川名,明乎其地处洼下,滨汉之皋,环湖之内,古所谓泽国也。泽国而得以长存,厥赖有境内一二高山维系奠安之。若采芝山者,兀峙西郊,城垣坛宇,实依其麓,尤为地脉所钟焉。”以此知,其处地势低洼,远近无高山可比,且山势峭拔。因此相对而言,自然会产生宋赋“赫其无畴”的视觉印象。据古志载,神女寺本在山顶,而今在环山路旁,可见城市建筑给仙女山留下的空间仅仅是接近山顶的部位。山顶地势平坦,与文献所记“山形如台”吻合。公园有神女雕像,做吹笛状,当以另一传说仙女杜媪教汉川乡民乐舞为原型,而非宋赋神女,具体比较请看图表一。
图3
比较可见:大洪山与宋赋,仅在“山之方位”“山体状貌”两项上相符或相近。巫山阳台与宋赋,也仅在“承载文化”“岩石描写”两项上相符合;而“山体状貌”一项,只有变换理解角度,才能与宋赋接近;至于“山下水情”一项,仅在水势方面与宋赋接近,可勉强看作部分接近。而仙女山与宋赋,有“山之方位”“承载文化”“山下水情”“山区田猎”四项完全符合;有“山上岩石”“山顶地势”两项非常接近;而“山体状貌”一项,在特定视觉效果条件下,可认为与宋赋接近;“山顶植物”一项,在逻辑推理中可达到宋赋描写之要件。据此有理由认为,汉川仙女山与宋赋巫山相契合。而巫山阳台与宋赋的契合率,只近于百分之五十。至于大洪山既没有宋赋神女的文化承载,也缺乏与宋赋相符合的事项支撑,可排除于下文的讨论之外。
古代巫山与汉川对宋赋神女接受概况比较分析郦道元将重庆巫山与宋赋神女联系起来,六朝至唐人们深信不疑。然而情况在北宋发生了突变,太平兴国年间《太平广记》引五代杜光庭《集仙录》将宋赋神女转换为助禹治水的云华夫人,这一转换,得到了朝廷的认同,据载,英宗诏修庙宇,神宗敕号游真,徽宗改神女庙称凝真观,于是宋赋神女便在朝廷旨意下被扬弃。南宋绍兴间马永卿《神女庙记》力辩,传世的《高唐》《神女》非宋玉所作,楚襄王与宋玉未到过巫峡,从而否定了宋赋神女的可信性,强化了神女庙主神乃云华夫人的说法,并立碑庙前,昭告天下。绍兴二十年宋高宗更敕封云华夫人为妙用真人,至此以云华夫人取代宋赋神女的朝廷意识,得到了彻底落实。元明两代,延续着宋代的既成事实。然而,尽管宋赋神女在文化接受中受到鄙视而惨遭扬弃,但宋赋却以其文学魅力,始终流传于世。明末学界对宋赋神女重新审视。李一鳌《神女庙记》申辩说“祠以祀其佑此雄关险峡、俾舫舻安澜者,不必辨为神女为夫人也”,将宋赋神女与云华夫人同等对待,对宋赋神女予以巧妙地接受。清代虽持云华夫人说者仍不乏其人,但余廷勋《神女记》直言“是神女系瑶姬,并非云华夫人”,于是宋赋神女经历了宋元明三代的扬弃后,又恢复了神女庙主神的身份。
汉川仙女山称巫山,始见于汉司马相如《子虚赋》,赋曰云梦其南“缘以大江,限以巫山”;而被认为是宋赋巫山,缘起于中唐此地县令裴敬。在巫山文化扬弃宋赋神女之际,宋赋神女却在汉川文化中得以强化,如明代《明一统志》《万历汉阳府志》更以北宋范致虚《题阳台山》诗与宋赋为证,力证“阳台之在汉川何疑焉”。明代文人墨客也借汉川阳台山吟咏宋赋神女及其传说。然而明末清初,汉川文化承载的宋赋巫山与神女,遭受了巫山文化的猛烈冲击,并在挤压中发生扭曲。清早期,阳台山曾三次更名:顺治中,更名为飞来峰;康熙中,更名为采芝山;乾隆中,更名为羊蹄山。据载,其原因始于对承载文化的不自信。然而,宋赋神女在汉川文化中并没有因此绝迹。邹枚《广福寺新建准提阁记》载,“汉川之阳台神女”被信众奉为菩萨供在寺中,这即证明了宋赋神女在汉川边缘文化中继续传播的事实,具体比较请看图表二。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巫山文化有“承载之态势”“恢复后宋赋神女之情况”两项优胜,汉川文化有“承载之线索”“传承之连续”两项优胜;而在此外六项中,除巫山文化在“文化承载之首倡者”一项上略胜一筹外,其他五项中,理性的天平都偏重于汉川文化。况且在巫山文化扬弃宋赋神女时,宋人马永卿“更以信史质之”,提出楚襄王不可能去巫峡巫山的论断,理据坚实,极有说服力。再结合前表的比较结果,我们最终的结论是,宋赋巫山当为古称巫山或阳台山的今湖北省汉川市仙女山。
比较对象比较事项宋玉所赋随州市大洪山巫山县阳台汉川市仙女山山之方位描写游于云梦之台;游于云梦之浦。在云梦以北,与宋赋描写接近。远离云梦,与宋赋描写不合。位于云梦泽东,符合宋赋描写。山体状貌描写上属于天,下见于渊;巫山赫其无畴。海拔千米,高于群山;符合宋赋“赫其无畴”。在峡中与十二峰并立,与宋赋“赫其无畴”不合。山不高,然周遭洼下,比衬中可称“赫其无畴”。山之承载文化楚高禖巫山神女。唐慈忍传说;与宋赋无关。宋赋神女与云华;有宋赋因素。宋赋神女与杜媪;有宋赋因素。山下水情描写临大抵之稸水;观百谷之俱集。多条水流滥觞于此,与宋赋差异较大。北临长江,东临神女溪,无湖泊,与宋赋有异。临汉水,多水流,多湖泊;符合宋赋描写。山上岩石描写盘岸巑岏;磐石险峻;交加累积,重叠增益。山为土阜,无“盘岸”“重叠”之势,与宋赋不合。奇异兽形,巧绘耸出;壮若铁马;有宋赋之势。磴欹出以还平,石危悬而欲落;接近宋赋描写。山顶地势描写地盖底平;箕踵曼衍,芳草罗生。顶峰陡峭,与宋赋不合。石平旷无箕踵之像,与宋赋不合。山形如台;与宋赋描写接近。山顶植物描写水生草本;薄草靡靡,联延夭夭。顶上花木不生,与宋赋不合。石坛不生水草;与宋赋不合。土阜如台可生花草,与宋赋接近。山区田猎描写纵猎者,基趾如星;涉漭漭,驰苹苹;获车已实。四围冈峦起伏,虽可田猎,但不符合车猎描写。崇山峻岭,几无平阜,不具备车猎条件。四围平原草泽,适于田猎;符合宋赋车猎描写。图表1
比较对象与分析比较事项重庆巫山县阳台湖北汉川市仙女山比较分析文化承载之线索首见《战国策》;能确定地望者为《汉书》。除文本及汉《子虚赋》外,首见于《隋书》。汉川合于宋赋云梦之浦的描述,重庆不合。文化承载之首倡者北魏郦道元将巫峡巫山与宋赋神女联系起来,但未言阳台地望。唐裴敬力主汉川阳台山为宋玉作赋处,作记立碑“以正其由”。郦说早于裴说,然先秦巫山有六,汉志唯存重庆,郦说可商榷。文化承载之标志飞凤峰神女庙,始建于唐仪凤三年。阳台山神女庙,据《寰宇记》建于楚怀王时。汉川神女庙始建年代实为推测,有待详考。文化承载之连续自宋至明宋赋神女被扬弃,清初重新接受。清被边缘化,然宋赋神女仍在民间传播。巫山有间断,汉川边缘化后仍延续传播。文化扬弃之原因民间评议,得到朝廷特别是君王的认同。民间评议得到地志采信,未得到朝廷认同。巫山朝野认识一致;汉川朝野尚存争议。文化扬弃之理据理学依据,有伤风化;文本考证,以为伪托;历史佐证,未到巫峡。理学依据,有伤风化;文本考证,附会不经;山名考证,音近而讹。二者理学依据偏颇;文本山名考证失实。巫山历史佐证可信。取代宋赋神女者云华夫人出于《集仙录》,成书于五代。杜媪传说,据“采芝”事为清初民间传说。替代者传说晚出,皆不能取代宋赋神女。取代后宋赋神女之情况原庙名被更改;庙主被易名;宋赋神女被扬弃,无庙祠奉祀。移至广福寺(阳台寺丛林)奉祀,将宋赋神女称为阳台神女。对宋赋神女,巫山文化彻底否定,汉川仍为非主流文化奉祀。恢复后宋赋神女之情况宋赋神女与云华夫人并祠。至今尚未恢复庙主地位,仍被边缘化。巫山宋赋神女高于云华;汉川仍被边缘化。恢复后文化承载之态势为多数学者认同;多有吟咏;为地志记载。为有些学者认同;亦有吟咏;为地志记载。巫峡说得到普遍认同;汉川说认同盖寡。图表2
相关报道:孝堂山是历史文化名山巫山神女真正的故乡
(济南时报 记者翁利丹)
孝堂山是历史文化名山巫山神女真正的故乡孝堂山海拔仅有60米,论高度和体量,是大峰山地区最不起眼的一座小山丘,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孝堂山作为一座小山之所以久负盛名,在知识界主要是因为山上有汉画像石祠,在民间则主要是因为郭巨埋儿的传说。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知名学者张华松研究认为,孝堂山是巫山神女真正的故乡,而孝子郭巨实则与孝堂山毫无关系。
孝堂山 巫山神女之故乡孝堂山本名巫山,是北方齐地的巫山,而在楚地也有一座巫山,也就是长江三峡上的巫峰。三峡巫峰被誉为爱情女神巫山神女朝云暮雨的神山,可是追本溯源,孝堂山才是巫山神女真正的故乡。
张华松告诉记者,当代著名泰山学者周郢先生研究发现齐国巫儿与巫山神女有惊人的相似,他认为,高唐巫山神女的原型来自齐地。清代学者叶圭绶更提出神女所居之山最早应指泰山附近的齐地巫山。此说也得到楚辞学家孙作云的认同。
学者周郢认为,齐地巫山与巫儿故事传入楚国,为宋玉所知悉,遂取为素材,融合了楚地原有的瑶姬、云梦神、汉水女神等传说,创造了一个“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神女形象,巫山之名也随之南移荆楚。
中国现在最早房屋建筑张华松介绍,孝堂山石祠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地面房屋建筑。汉代石祠据文献记载虽然不少,但是均已倒塌,现在所发现保存完整的,就只有这一处。孝堂山石祠建筑的许多特点,说明后来许多建筑结构手法与形式最晚在汉代已经形成,对研究和认识汉代建筑也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汉代最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是汉画像石。汉代的孝里一带为汉画像石的重要产地,其中以孝堂山石祠著称。孝堂山石祠内画像场面宏大,内容广泛,既有反映出巡、狩猎、征战、献俘、朝会、谒见、宴饮、庖厨、百戏等现实生活的题材,又有关于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以及天文星象、祥禽瑞兽等方面的内容。东汉是豪强地主发展的重要时期,而这些石祠画像也是东汉初年济南豪强地主奢华生活的生动写照。
张华松还告诉记者,石祠内画像的艺术创作方法,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创新精神,是举世公认的汉画像艺术的瑰宝,故其连同石祠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巨与孝堂山毫无关系张华松告诉记者,郭巨与孝里、孝堂山,原本风马牛不相及,可两者却扯上了关系。那么,郭巨的故事是如何附会到孝堂山的呢?
孝堂山本名巫山,那么,“孝堂”一名是怎么来的?张华松认为,应该是由巫山上的享堂(墓前祭祀堂)讹变来的,因为孝、享两字发声之声母相同,韵母也相近,读起来容易混淆。孝堂是孝子祭祀先人的场所,所以有了孝子堂的别名。
享堂读作孝堂,这是郭巨故事附会到孝堂山的一个原因。可是,孝子不止郭巨一个,为什么单单把郭巨附会上去呢?张华松认为,应与孝堂山本名“巫山”有关。巫山,慢读就是“巫儿山”,“巫儿”讹读作“无儿”,于是好事之徒就把孝子郭巨埋儿的故事搬了来,附会到孝堂山上了。
无论如何,将郭巨的故事附会到孝堂山都是荒诞无稽的。年版《长清县志》也曾明确指出孝里、孝堂山与郭巨没有关系。
怎样才能治愈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