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雨刚过,近日多地又迎来了秋风,随着冷空气南下,未来几天,中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普遍走低,真要冻成狗!
如何健康过秋不生病!小编送上秋季养生全攻略,一定转给家人看。
防秋冻:捂好三部位
今早寒风瑟瑟,上班途中依然看到有不少人穿着凉鞋、短袖短裤或者裙装,虽说秋季中午时分气温仍然较高,但注意身体有三个部位千万不能冻!
头部——诸阳之会
头部如果保护不好,阳气会丧失,头颈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者、偏头痛人群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同时,最好戴着帽子和围巾。
腹部——经脉颇多
腹部有很多重要经脉,受凉将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对脏器功能都会有影响。例如有胃病史的人受寒易胃疼,经期女性受寒容易痛经等。
每晚睡前双手搓热,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36次,揉脏腑则气血经络皆动,脏调腑通诸病消。
脚踝——寒从脚生
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肾和脾胃的经脉都起源于脚。如果脚部受寒,则血液流动瘀滞,全身血液供应将出现不足,脏器功能继而受损。
脚部的保暖很重要,建议大家要经常热水泡脚,可暖全身,防止痛经等寒病的发生。
润秋燥:推荐三食谱
秋天燥邪为盛,最易伤人肺阴。入秋后人们常会出现咽干口渴、皮肤瘙痒、眼睛干涩等秋燥现象,推荐以下秋季生津润燥食谱!
咽干口渴——沙参麦冬汤
沙参9g,玉竹6g,生甘草3g,冬桑叶4.5g,麦冬9g,生扁豆4.5g,花粉4.5g,用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也可代茶饮。
皮肤瘙痒——沙参玉竹炖汤
沙参30g,紫苏叶10g,麦冬15g,玉竹15g,陈皮10g,甘草5g,猪皮一块或猪瘦肉g,再把它们与适量水一起放到砂锅里煲汤,快煲好时再加点盐调调味。也可以把它们与大米一起煮粥喝。
眼睛干涩——枸杞石斛茶
石斛性寒,对于脾胃虚寒,常伴有腹胀腹痛人来说,长期服用可能会加重虚寒,故不能单独用,可少量石斛加枸杞子泡茶喝。
解秋乏:多揉三穴位
秋天一到,整个人常会有昏昏沉沉的感觉,想要解除秋乏的困扰,强健脾胃才是硬道理,平时不妨多揉三个穴位。
太白穴: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按揉太白穴能够有效增强脾的运化功能,达到止泻及促进物质转化的目的。按揉时取坐位用左手拇指指腹按揉右侧太白穴,以穴位处感到微微酸痛为度。
脾俞穴:脾腧穴是脾脏脏气汇聚之处,主管把食物转化为身体需要的气血。按揉脾俞的时候建议大家手握空拳轻轻叩击脾俞数次即可,注意别重锤。
足三里穴:它是胃经的下合穴,治疗胃相关疾病的要穴。按揉的时候端坐凳上,四指弯曲,按放在小腿外侧,将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处正确位置,作点按活动,一按一松,连做36次。两侧交换进行。
化悲秋:常做三运动
很多人一到秋天就郁郁寡欢,情绪低落。中医认为,悲秋之感会伤到肺气。肺主呼吸,通过调节呼吸节律,增强心肺功能,多运动是对抗悲秋的好办法。
登山:能使肺通气量和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远眺看看似火的红叶和烂漫的秋花,在美丽的景色中运动,慢慢消融掉那份忧郁和惆怅。
游泳:秋季游泳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被称作是“血管体操”,还有助于消化功能的增强。对慢性胃炎、胃下垂、便秘等病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慢跑:慢跑是理想的秋季运动,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脑的血液供应和脑细胞的氧供应,减轻脑动脉硬化,使大脑能正常地工作。跑步还能有效地刺激代谢,增加能量消耗,有助于减肥健美。
(内容综合自《健康时报》)
青岛公司:
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