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下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代中国新闻业论坛”的第一分论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价值与历史传承”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会议室召开。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11位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黑龙江大学的郑亚楠教授以《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为题进行了报告。她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基础首先是学理化道路,这改变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曾经遇到的诸多危机,其次是中国出现的“回到马克思”现象。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依据是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性与开放性恰恰在于它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存在。郑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只有从内容到形式都真正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不仅以“国家意识”的政治身份、同时还以“民众的心理意识”的文化身份展现出来,才会完成它的中国化、本土化和历史使命。黑龙江大学郑亚楠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的刘卫东教授分享了题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与当代中国战略文化体系构建》的研究。他指出,当代中国战略文化体系的构建,恰逢三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分别是人类文明史上新的发展进步期、世界体系变迁史上重要转折期和中国民族史上第五次复兴机遇期。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时代价值在于“世界体系”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当代表达和中华民族史恰逢第五次复兴机遇期。刘教授还提出,构建中国战略文化与传播体系,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及继承,它关乎到中华民族在新的世界体系重组中自身未来的生存权利与历史命运,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天津师范大学刘卫东教授上海大学的郝雨教授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研究与体系建构》进行主题报告。他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核心是新闻价值观,而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具有很完整的体系性。这样的新闻价值观不仅仅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对于新闻事件选择标准方面的新闻价值的意义,而是从根本上认识新闻对于人的有用性的哲学观念,并作为一种职业信念,直接与新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密切关联。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具有公共性,其价值观核心即“以人为本”,新闻人以及媒体只有在这样的高度理解新闻价值,在实践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才能更好地从事人民新闻事业,在市场化和新媒体特殊语境下,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自觉成为党和人民大众“耳目喉舌”。上海大学郝雨教授郑州大学的褚金勇副教授报告的主题是《“新闻自由”的再诠释:论马克思主义党报思想中的“自由”理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有着丰富复杂的内涵,在引人瞩目的“党性原则”背后,也饱含着对新闻自由的深深追求。阐释马克思主义党报思想中的新闻自由理念,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形成的历史语境之中才能予以完整阐释。马克思主义党报思想是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资产阶级和党内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形成,无产阶级认识到当时社会“有自由,无机会”的新闻自由本质,因此想要争取话语权和自己的新闻自由,只有秉持“党性原则”先压抑分歧团结起来,形成足够力量,才能抗衡资产阶级的霸权,争得真正的新闻自由。郑州大学褚金勇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曹然博士以《新闻客观性原则——问题、反思与对策》为题进行了报告,他提出,新闻客观性原则在西方新闻主义传统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统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理念层面,国内当前关于新闻客观性主要从以下范畴进行讨论,分别是党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倾向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以及真实性、公正性、中立性与客观性。实践层面,在年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颁奖典礼的颁奖词中,“云南昭通赈灾救援人员浑水泡面”等事件中,新闻客观性原则也正在不断得到强调和实践。中国传媒大学曹然博士西北民族大学的硕士方贤洁报告的话题是《试探后殖民主义时期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舆论反攻》。她对“台湾电信诈骗案”事件中外国媒体的报道数量、报道来源、报道内容和报道性质进行了梳理,总结认为媒体在转载这件事情时具有几个显著特点,分别是内容均来自我国中央媒体报道、片面“引述”且妄加评论,以及恶意贴上负面标签。对此她提出几点舆论反攻的策略:首先需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媒体的领导,建立“创新、善治”的国内舆论引导局面,其次需要善用新媒体平台和学术话语进行反攻,同时还需要重视“媒介逻辑”,善构“符号资本”。西北民族大学硕士方贤洁分论坛的上半场结束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董广安教授和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对几位学者的报告进行了点评。董广安教授指出,三位中年学者和三位青年学者具有不同的风格,郑亚楠、刘卫东和郝雨作为中年学者的代表,他们的研究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扎实的理论建构,而褚金勇、曹然和方贤洁体现出青年学者的朝气,他们的研究都具有激烈的思想交锋和大胆的反思。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广安教授点评论坛上半场几位学者的报告董天策教授对几位学者的研究分别进行了点评。他提出,郑亚楠的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和我们当下的时代反差找到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并从当下的条件出发解释和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理论性和现实意义。刘卫东提出的中国“战略文化体系”内涵丰富,视野开阔,立意高远。而郝雨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专业化的问题,新闻价值理论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他强调的新闻价值观是实践中操作的理论,概念之间有所不同却容易纠缠不清,因此需要注重话语的表达。褚金勇的论题产生于教学中遭遇的矛盾,他提出要回到历史语境中去阐释马克思主义党报思想中的新闻自由理念,但是如何回到历史语境去理解它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针对曹然的报告,董教授指出,将党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对立有欠妥当,党性原则是一种政治要求,客观性原则是专业性要求。同时,公正性、中立性是客观性的内涵和条件,并未和客观性构成矛盾冲突,因此也无法进行对立考察。董教授认为方贤洁的研究具有思考的勇气,但是“反攻”一般是贬义词,所以标题中“舆论反攻”的运用不当。同时标题中“后殖民主义时期”的表述并不恰当,这反映了年轻学子对概念产生的语境和运用的方法尚比较模糊。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点评论坛上半场几位学者的报告论坛的下半场由来自兰州大学的樊亚平教授首先发言,樊教授分享了题为《从自由主义新闻观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范长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习得》的报告。范长江是我国现当代新闻史上的从自由主义记者转变为党的宣传战士和高级领导干部的代表性人物,樊教授强调,范长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要是习得的,而非通过系统教育或学习而确立的。与其身份的转变相应,其新闻观也经历了从自由主义新闻观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转变。兰州大学樊亚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赵永华教授在报告初,首先与大家分享了一个观点,我们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应当增强对列宁新闻观和前苏联新闻事业的研究。列宁参与新闻事业,一生办报很多,它办报的经验在中国广为传播,对中国的党报体系的构建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学界对前苏联新闻事业的研究和借鉴主要体现在两个时期,分别是对列宁时期和戈尔巴乔夫时期,分别代表了前苏联建立和解体时期,两段时期之间却少有研究。另一方面,赵教授围绕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报业的矛盾:对列宁评价苏沃林的文章飞黄腾达之路的解读》的主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从列宁对苏沃林文章《飞黄腾达之路》的解读,列宁对《新时报》的评价,以及对报业主商业经营的态度三个层面来展开,意在通过列宁的文章来考察革命和商业性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民大学赵永华教授重庆大学的齐辉研究员报告的主题是《民国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民国新闻界对前苏联新闻事业的考察认知为中心》。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苏俄热”,意味着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扩大,在此背景下,中国新闻界对前苏联新闻界投入了大量的哪的白癜风医院最好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论坛动态丨分论坛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
发布时间:2017-3-12 6:00:44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