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
英国脱欧尘埃落定,投票过程高潮迭起,资本市场随着脱欧留欧票数起伏而大幅度波动。几天下来好像可谈论的话题都谈遍了,从历史到宗教,从经济到市场,我这里补充一个新的角度,英国脱欧公投中不同媒体倾向性立场。
投票两天前,6月21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英国脱欧表决该怪谁?英国报纸!WhoistoblameforBrexit’sAppeal?BritishNewspaper》,作者的观点证实了我的一个猜测,就是部分英国媒体对欧盟长期的歪曲性描述是造成脱欧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称这一切都始于当年的一个记者,后来成为伦敦市长的伯瑞斯·约翰逊(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他,是在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式的奥运会期交接上,批评声音说他在重要场合穿着太随意,喜欢的则说这张轻松,没有架子的风格讨人喜欢)。早在年他任职《泰晤士报》记者的时候,就开始不停地攻击欧盟,编造了诸如欧盟将吞并欧洲,将禁止英国人吃薯条,将逼着英国人用同样大小的避孕套等各种虚假消息,虽然他本人后来因为在报道中伪造他人言语被辞职,但他的做法吸引了英国高度竞争的其他报纸竞相效仿,自那以后对于欧盟的批评在报纸上成为家常便饭,对欧盟正面的评价文章基本都很难被发表出来。而现在支持留欧的媒体往往读者群较少(如《金融时报》《卫报》),而读者数量多的《每日电讯报》《太阳报》则坚持用各种耸人听闻,吸引眼球的标题宣扬脱欧主张。
本来,留欧派在年以来一直占据民意的上风,但形势的转变恰恰在于今年3月约翰逊表态支持退欧。在投票前几日,他在论坛集会上高呼“一旦6月23日脱欧成功,这天将成为英国新的独立日”。如今,英国首相约翰·卡梅伦宣布辞职,约翰逊成为下一任英国首相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那么媒体为什么经常在重大事件上的立场分歧如此明显?我在年3月9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上发表了“从经济学角度看媒体属性”一文,其实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任志强事件。我的原文标题是“媒体的政治倾向性由谁决定?”编辑觉得这个有点过于敏感,就改成了上面的标题,文章内容如下。
香港电影、报刊及物品管理处年最新统计显示,注册报刊合计多达种,其中仅报纸的每日发行量就达到多万份,加上电视等其他信息传播渠道,香港媒体的密度相对于万人口而言冠绝全球。激烈的竞争自然带来了媒体或左或右的政治倾向性,我在香港生活近八年,对于媒体对同一事件截然不同的报道早已屡见不鲜,此前在美国生活七年,感受同样明显。
但另一方面,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向来宣称公正客观中立和强调公信力。不过,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完成的新闻业可信度调查显示,78%的被调查者相信媒体带有倾向和偏见,59%的人说报社主要关心的就是赚取利润而非公众利益,85%的人认为媒体过分追求与性有关的新闻,53%的人觉得媒体脱离大多数美国公众,43%的人认为媒体只报道坏消息而忽略好消息。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年的调查再次印证了这些看法,还特别显示过去十年,公众对于媒体报道公正性的信心是逐步下降的(见图1)。顺便说一句,在年ErdosMorgan发布的全球专业投资界研究,《金融时报》在财经类报刊的可信度名列第一,领先于《经济学人》和《华尔街日报》。
也许正因为媒体存在政治倾向性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经济学家过去对这个现象的根源研究不足。普遍流行的看法将媒体政治倾向性的来源归结于“意识形态控制论”或者“供给论”,指的是新闻机构的创办人,大股东,董事长,总裁、记者、编辑或者广告主,借助媒体的力量去传播他们喜欢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从而影响和操纵读者的思维和选票,也就是说媒体主动给读者洗脑,因此自由市场的媒体可分为左派和右派。伴随这种观点的是这样一种看法:媒体带有偏见并不重要,因为不同的偏见可以相互抵消,只要读者同时阅读左派和右派的报纸,那么他们最终可以获知事实的真相。但事实会如何呢?一方面,“真理越辩越明”在短期内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见下述原因),另外一方面,有多少读者会同时阅读立场相反的报纸呢?比如,在美国带有相同政治倾向性的博客会彼此关联连结,而相反政治倾向的博客则通常“老死不相往来”。也就是说即使是一个中立的读者顺着连结阅读的话,他读到的会是具有相同政治倾向的观点,而很难看到不同的意见(图2)。
在香港,被认为传输意识形态最积极的黎智英在年创办《苹果日报》时就一语破的地点明了媒体的倾向性主要来自于读者的需求。也许是受此启发,香港大学的孙永泉教授在年首创媒体倾向的“需求论”,随后经哈佛大学的SendhilMullainathan和AndreiShleifer进一步论证而获得学界极大的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医院白癜风早期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