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简介 > 重庆老街爬不完的坡坡坎坎

重庆老街爬不完的坡坡坎坎

发布时间:2016-12-12 19:34:10   点击数:

要说重庆最独特的地方,那一定是这里的老街。

重庆老街流传着一个口诀:长者爱渝中,幼者乐南岸,文人聚北碚,学者走沙磁。

重庆人利用山城独特的地势,建成了吊脚楼,悬于陡壁之上,拦车、索道、各式上山电梯构成山城独一无二的交通体系。从唐宋遗迹、古老的城墙城门到抗战府邸、各国使领馆,重庆独特的巴国遗风、移民风俗以及抗战文化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众多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街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些爬不完的坡坡坎坎——重庆老街。

一、十八梯

大概是在明朝的时候,这里本来有口水井,附近的居民都吃这口井里的水,这口水井距离居民的住处正好十八步石梯,因此人们把这里称作“十八梯”。

十八梯在下半城,解放碑在上半城,他们之间仅仅只是相隔一条马路。这条路全部用石阶铺成,陡陡的,弯弯的,共有十八级,活像一架搭在悬崖边上的巨型梯子,把山顶的繁华商业区和山下江边的老城区连起来,名字叫得非常传神。在解放碑闹市区的边缘,站在校场口路边向外望去,眼前一片空阔,只见到天空和长江。要努力地低下头去,才会发现原来在“下面”,完全出乎意料地还生长着另外一片城市,而且是古老的,味道和“上面”迥然不同的城市。高低错落的黑色瓦顶,浓密的黄桷树阴,打麻将、烫火锅的人群,在这片仿佛泛黄的旧照片一样的景观里,一条细细、陡陡、歪歪扭扭、长得看不到头的石阶路像串串香的签子一样串在中间,一直挂到校场口得意世界广场那一片金碧辉煌的摩登大厦和稠密的时髦人群下面。

十八梯棚户区,外人眼中的重庆“贫民窟”,距离解放碑商业区仅一街之隔。在外人眼中的十八梯,被习惯性理解为城中村,城是高楼林立的中央商务区解放碑,村是吊脚丛生、户不蔽雨的十八梯棚户区,其实不然,先有十八梯后有解放碑,先有村后有城,先有穷后有富,城市发展因江而生。由此,在这个被“代言”了落后居住条件的十八梯里,更能找到原本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被丢弃或者被侵蚀的原质。

二、嘉陵西村

嘉陵西村位于上清市邮局旁的山城步道上,是一条体现山城老式居民特色的街道。嘉陵西村的辉煌来自于抗战时期设立于鲜英故居内的“民主之家,是中共与各界人士共商国事的场所。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就三次来到这里,周恩来、董必武、张澜、梁漱溟、郭沫若也曾在这里为中国的未来奔走。

现在的嘉陵西村,屋舍俨然、石径平坦、绿树成荫,四处可见红色的地砖、绘有老重庆景观的钢板花、以及美观的信报箱。而鲜英故里、马歇尔公馆等历史遗址也得到了很好修整与利用。

三、打铜街

打铜街位于渝中区小什字,从清代开始,其铜器手工业就闻名全国,街道两旁的铜器店不下百家。

民国时期的打铜街及附近街区集中了交通银行重庆分行、川康银行总部、聚兴诚银行总部、川盐银行、和成银行等,因此,打铜街又被喻为“抗战时期中国的华尔街”。直到现在,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旧址)和邮政局(川康平民商业银行旧址)这两栋建筑依然保存完好。

四、厚慈街

厚慈街是南纪门最主要的街道之一,也叫厚池街,是由4条街道合并而成。重庆过去的街道一般都很短,大多是二三十米长,有的甚至仅有十几米长。厚慈街约有两三百米,是由浩池街、金马寺街、双桅子、泰乾街组成的。厚慈街的来源有多个说法:一是厚慈街原名“浩池街”,据说原来街上有一个“池”,因其大而被称为“浩池”,街名由此得来。二是这里早年因小吃而出名,一到傍晚则小吃摊点遍布,亮油壶齐燃,热闹喧哗,因而得名“好吃街”。地方政府即以街内原有一大水池而同音更名为浩池街,后被人改名”厚慈街”。三是说厚慈街是与浩池街先是各自独立的两条街,后来合并统一叫厚慈街。辛亥革命元老,书法家于佑任曾住在厚慈街一小巷的大院内,现原宅已拆。民国时期成立的“重庆市运肥业职业公会”,会址就在厚慈街。年11月,电影版《生活秀》在重庆拍摄,曾在厚慈街取景拍夜戏。

从厚慈街东面街口进入,到守备街西口(其中十八梯穿插其间),长约一公里的街上演绎了今日重庆下半城的繁华,如果说十八梯呈现的是一种传统的市井生活,那么这一段街渲染的就是现代场镇的集市风貌。

五、守备街

守备街位于渝中区储奇门药材市场附近,是古时驻守重庆的中营守备署。如今的守备街掩去了刀光剑影,呈现出熙熙攘攘的集市风情。灰黑色的老建筑歪歪斜斜地立在街两旁,路面虽坑坑洼洼,却少有陡峭的台阶,集市区拥挤热闹,这在老重庆,算是个生活不费劲的宜居之处。

六、筷子街

筷子街位于渝中区小什字,毗邻远近闻名的罗汉寺仅余米,关于筷子街的来历,传说是当年长安寺(现25中)对面有一片池塘,如果把竹木做的筷子丢入池中便会沉入水底,于是因此而得名。而在后来,筷子街人又把筷子文化发言广大,这里的店铺都做起了卖筷子的生意。

如今的筷子街,窄窄的石板路已经被柏油路取代,古旧的店铺换成了各种重庆火锅店、万州烧烤店……,这里成为了富有重庆特色的餐饮一条街,是“吃货”们的好去处。

七、燕子岩老街

燕子岩老街犹如悬挂在山腰之间,面朝长江,背靠枇杷山。陡峭的崖壁下面是南区路。它的一头接着南区公园,即现在的邹容公园,另一头连着枇杷山后街。虽然狭窄、破旧、幽暗,却是现在最有老重庆味道的地方之一。

八、弹子石老街

弹子石和朝天门、江北城,两江三岸隔江而望,历史上是重庆通往外地水路的重要港口,是物资集散的重要水陆码头。

弹子石地名的由来,经当地政府在地名普查中考证,是因长江边有三尊柱形石块,撑顶着一个巨形圆石,形似“弹子”而得名。这颗巨型“弹子”,在年夏季,被爆雷击毁,碎石纷坠江水中。历史非遥,石块犹存,水落时斑斑可见,是为佐证。近些年来,有人说是家住涂山之麓的大禹,为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思夫心切,常到江边寻夫,久等大禹不至,竟在江边碛石上产下儿子夏启。碛石就被人称为“诞子石”。后来,“诞子石”讹传为谐音弹子石。

弹子石二百多年前就形成了码头,吸引了重庆最早的一些工商企业家来这里安家落户,设厂生产。纺纱、织布、火柴、化工、卷烟、肠衣、鬃皮和制锅等行业相继出现。随着外来侵略势力的进入,一些外国商人也纷至沓来,在这里开设洋行、贷栈等工商企业,使得弹子石逐渐地繁荣起来,成为重庆的早期工业地区。

弹子石土地面积约有1.5平方公里,原来是沿江的丘陵坡地,一条石块路从江边顺坡而上,街道两侧分布着狭窄的、不规则的30多条小巷民居。抗日战争时期,城区惨遭日机轰炸,市民涌来,搭棚蜗居,摆摊开店,避难维生。日本投降后,就留下来建房定居,逐渐形成了街市。上世纪50年代,弹子石至海棠溪公路修通行车,新街、广场先后建成,昔日的江南水码头,方才变为繁兴之区。

历史改变了弹子石的面貌,弹子石的变化也反映了历史的沧桑。

九、白象街

白象街是一条比较古老的街道,传说得名于街上有个白象池。白象池有一尊汉白玉雕塑的石象,恰好和江南岸玄坛庙的一对青狮相对,所以民间流传着青狮献瑞白象呈祥、青狮白象锁大江之说。白象池在乾隆二十五年前就废了,而且命名在当时已无法考证。白象街在望龙门和太平门之间。以前望龙门叫太安门,是个闭门,即只有城楼没有城门的“门”。那时,人们进出城内外,只有走东水门或者太平门。

白象街的历史可谓曾经辉煌显赫。白象街一向是下半城比较繁盛主干街道,临近太平门码头,方便停靠船只,还靠近道署、府署、县署。辛亥革命之前,重庆城中心在下半城,也就是现望龙门、太平门一带。随着重庆水运交通的发展,商贾船家运货来到重庆,少不了要和官府打交道,于是,在那一带就修起了不少货栈、商行。

白象街与文化有较多的历史渊源。白象街15号是年宋育仁主办的《渝报》和年肖楚女任主笔的《新蜀报》报社旧址。年,老舍移居白象街新蜀报馆。年,陈毅在重庆《新蜀报》任主笔,和报社同仁在白象街社址前合影。年《大公报》迁到重庆后,《大公报》第二任总编辑王芸生曾居住在白象街的一个小寓所里。年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白象街举行过爱国工商界人士座谈会。

十、山城巷

山城巷,曾被评选为重庆“最美小巷”。山城巷起于南纪门,至于领事巷。几乎全由梯步组成,体现了山城特色。这里有多年历史的“仁爱堂”,这里有具有抗战时期的上海石库门建筑特色的“厚庐”,这里更有山城第三步道的栈道修建在山城巷陡崖“魚鳅石”上,凭杆远眺南岸美景、观长江波涛、赏山城落日的余晖。

老街的人都有自己的消遣方式,比如平时喜欢端张竹椅和邻居谈天说地。或扶在自家窗台,遥望江对岸的风景,对于老重庆来说,老街的生活就是一种不被人打搅的状态,这种宁静,也许是不少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所向往着的。

---------------------------------------

——推荐给朋友

公众







































河北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医院看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jj/592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