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句话是孙中山先生在年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上的题词,短短两句话就表达了这位革命先行者对于未完成的大业有着不屈不挠的执着,实在是让人钦佩。
但可惜的是在年孙中山先生就因癌症逝世,举国同悲,但是先生的意志并没有消散,还有很多的拥护者迎难而上不断作斗争。
俗话说子承父业,这位16岁就加入革命队伍中的皇太子有没有完成父亲的遗志还有最后的结局如何呢?让我们走进历史,看看孙科的一生。
皇太子的早年
其实说到国民党的皇太子,大家总会先想到的是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但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孙科才更有资格被称为皇太子,但是孙科的知名度却并没有那么高,导致了人们淡忘,我们从孙科幼时说起。
我们都知道,孙中山先生一生曾有过三位妻子,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被人们称作为国母的宋庆龄女士。但是,孙中山与宋庆龄虽然有着人们羡慕的爱情,但是两人却没有生下一个后代。
而孙中山前两任妻子为他生育了三位女儿和一个儿子。其中日本的妻子大月薰为孙中山生下了一个女儿宫川富美子,而原配夫人卢慕贞则是生育了两女一子,孙娫、孙婉和孙中山唯一的儿子孙科。
年10月20日,孙科出生。
虽然那时候孙中山先生还没成立兴中会,但是有远见的他已经看出中华大国已经岌岌可危,外国的列强早已盯着这块有着长久历史的肥沃土地,所以在看清楚了清政府的腐败以后,已下定决心要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成立新民主共和国。
所以说,孙科的一生注定不平凡,孙科被孙中山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为革命事业并不简单,孙中山先生觉得如果自己没有完成大业,自己的儿孙们要能接任大梁。
所以就算孙中山为了革命事业再忙碌,也不会忘记做好一个父亲,给予足够父爱的同时,也不忘给儿子做一个革命榜样,让革命精神早早就融入到了孙科的思想里。
书香门第出生的卢慕贞作为母亲,从小就教导孙科学习《三字经》、《唐诗三百首》,以及临摹字帖,给孙科打好了学习的基础。
在孙科四岁的时候,孙中山因为担心自己的革命事业影响到孙科的成长,决定将其送去美国夏威夷的檀香山,一呆就是二十多年,可以说孙科的整个幼年时期都是在美国长大的。
据说,孙科在檀香山读中学时,孙中山当时正好在英国的留学生团体中建立革命势力,忙于工作的孙中山虽然与儿子相隔两国,但也没有忘记教导儿子。
从英国寄给他一套“人人文库”丛书,这套包含了一百多册的英文文学书籍,都是英美著名大作家撰写的小说、剧本,并且还写了一封信,信中告诫儿子:“你要使英文进步,单靠学校的课本是不够的,必须多多阅读文学名著,久而久之,自然会有进步。”
其实,这套丛书还不止,像《通鉴纪事本末》、《读通鉴论》、《互助论》、《物种起源》、《莎士比亚全集》,这些书可能很多成年人都不一定读过,而一个刚刚入学的孩子却已全部看过,这样的阅读量对于现代大部分年轻人来说真的可以说是望尘莫及。
不难看出,孙中山先生希望培养孙科能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重视文学,全面发展,直到后来孙科以“养浩然气,读有用书”自我激励,可以说都是孙中山教育方式的优秀成果。
良好的读书学习的习惯,注定孙科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在檀香山中学就频频获奖,从中学毕业后也没有懈怠,然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文学士学位,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最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放到现在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但转念一想,虎父无犬子,作为孙中山唯一的儿子,寄予厚望获得如此成就也是应当的,被后人称为“民国四公子”的背后是离不开父母孜孜不倦的教导的。
投身革命,从基层做起
年孙中山成立了同盟会,这是中国现代史最浓重的一笔,为推翻清政府的腐败政权,发动辛亥革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不曾想到,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团体中竟然加入了一个只有19岁的孩子。
年,16岁的孙科毅然决定投身革命,由于年龄还太小,孙科并没有被安排到什么重要的职位上,他先是从做宣传工作开始,担任《自由新报》、《大声周刊》的编辑,为革命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孙中山看到这些甚是欣慰,也是,看到自己的孩子不负所望,支持着自己的事业,作为一个父亲理应欣慰。年,在父亲的影响下,19岁的孙科就加入了同盟会。
年,辛亥革命发生后的第六年,孙科在基层工作了整整十年多,但他无怨无悔,在这十年里,孙科早已成家,他与原配夫人陈淑英结婚,并在后来几年为孙家增添了四个子嗣,两男两女。
但以作为人父的孙科并没有忘记大业未成,父亲孙中山依旧是他心中无可替代的精神支柱。
这年孙科回到了中国,担任孙中山的秘书,也就是大元帅府秘书,继续从事基层工作,后来三年里他担任非常国会参议院秘书兼广州时报编辑,在这几年中还撰写了《都市规划论》、《广告心理学概论》两书。
其实孙科完全可以借助父亲的影响力早早摆脱基层,就在他刚回国的那段时间,广州市市长的职位空缺,廖仲恺就向孙中山举荐孙科成为广州市市长,认为孙科在美国也研究过市政,还撰写过相关都市规划的书籍,在当时,的确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但是孙中山并没有直接批准,他认为孙科的资历阅历都还不足以承担这个职位,要不是在胡汉民的劝说下才勉强同意。可以看出孙中山虽然作为父亲,但对儿子孙科的政治道路并没有多少的庇护,一视同仁,即使是儿子也不例外。
骄纵跋扈,差点被父枪毙
短短五年时间,孙科就坐上了广州市市长位子,难免因为心生傲气,所以上任后的他常会与父亲发生争执,有一次差点被父亲用枪击毙。
故事是这样的,年,孙中山命令胡汉民以大元帅的名义到广州市政府提款二十万元作为滇桂军的军饷进攻惠州,胡汉民安排孙中山副官持手令到市政府提款,没想到当时身为市长的孙科看到手令后撕了个粉碎便走了。
下午孙中山得知滇桂军还没有领到军饷,严重影响了行军效率,马上就叫来了胡汉民,可胡汉民考虑到孙科的特殊性并没有直说,这是副官站出来说明了情况,孙中大怒,马上就传讯孙科到场。
孙科赶来后,孙中山上来就是一顿斥骂,说道:“军情如此紧急,急需发饷给滇桂军出发,你怎么心里总没有这回事,你马上拨二十万元来,办不到就不要做市长了。”
孙科被责骂得无话可说,但不能出言顶撞父亲,只能悻悻说到:“好的,大元帅,我马上就去筹办。”
等孙中山上楼去洗澡时,孙科找上了胡汉民,愤怒地指责胡汉民说:“明明是你假借命令索钱,挑拨我们的父子关系。”
胡汉民也被激怒了,回道:“这是你父亲叫我写的,怎么就变成假借命令了?”孙科一时语塞,但又不甘示弱,举起一旁的手杖打向胡汉民,幸好被胡汉民夺去,声音惊动了洗澡的孙中山。
匆匆下楼的孙中山看到这些,可以说是怒发冲冠,随即便取下了卫士的配枪,枪口直接举向了孙科,孙科看此情形吓得夺门而逃,孙中山在后面紧追不舍。直到追到了大门口,孙中山才被闻声赶来的众人劝下。
后来,孙中山给孙科写信,信里说:“此时惠州尚未攻下,东江军事仍然紧急,望吾儿劝告各同仁,务要一心一德,共维危局。”直到此时孙中山才平复了怒气,并希望儿子要团结一致,顾全大局。
后来孙科得知,胡汉民从未在父亲面前说过自己的坏话,对自己的污蔑顶撞前辈的行为感到悔恨,但是孙科的骄横不成熟和能力的不足已经被在场的人们尽收眼底。
夹缝生存的皇太子
年,孙中山先生去世,作为12名中央执行委员之一的孙科,为了继续完成父亲的梦想,参与了国家领导人的角逐,但可悲的是,只获得了一票的成绩,由此可见孙科已经没了背后的实力,根基太过薄弱了。
隔年第三次就任广州市市长,再隔年就任国民党常务委员与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看似是有足够话语权的职位,但其实是有名无实,既无兵权又无政权。
年,北伐战争结束,中国基本实现形式上的统一。这时孙科认为“如果革命而没有建设,实在可说是完全失掉了革命的真意义。”于是,他主张以渐进的方式促进国民党革新,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可惜的是,空有一腔热血是不行的,没有足够的实力根本无法改变任何事。汪精卫、蒋介石、胡汉民三股势力压得他无法翻身。
年,他与汪精卫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试图和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对抗,却因为资金不足,就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承受不住压力辞职。广州政府因此也被迫解散,但因为广州政府一事,蒋介石和孙科之间已产生矛盾,这给孙科未来的碌碌无为的政治生涯埋下了隐患。
隔年,蒋介石考虑到孙科的特殊身份能带来的政治效益,决定给孙科一个立法院长的职位。
孙科虽然投身在蒋介石麾下,但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试图推行立宪制度,但可惜这种会影响到政权的改革注定不会被蒋介石批准,结果一目了然,蒋介石一句话就结束了这次有些自以为是的改革。
这边也不难看出,孙科对于政治的复杂性还是持着自己的书生见解,面对暗流涌动的国民党政局,试图改变实在是以卵击石。
年下半年,随着共产党的壮大,国民党内部政治环境也发生了急剧改变,无依无靠的孙科,无奈只能转而去支持蒋介石的政策,放弃自己的革新计划。
但孙科明白,这只是被迫下的选择,他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是不会化解的,并还在暗中不断谋算着蒋介石的下野,甚至还安排杀手刺杀蒋介石,“庐州刺蒋”一事就是其一手安排的。
失败告终,落寞晚年
年蒋介石毫无悬念地得到总统一位,这时要选举一名副总统,当时手握兵权的李宗仁要参与选举,但是蒋介石担心其所掌握的兵权影响到自己的政治统治力,便安排孙科这样一个无兵权无政权的傀儡参与竞选,孙科也非常中意这个副总统之位,可惜,终究是扶不上墙的阿斗,落败于李宗仁。
年初,蒋介石不堪承受国民党决战失败的压力,被迫下台,可以说孙科终于如尝所愿,他为了保住父亲的遗泽,保住国民党的统治,推出了“光荣的和平”一方案,结果可想而知,在李宗仁和蒋介石的打压下,孙科彻底失去了信心,辞去了职位,彻底结束了自己可悲的政治生涯。
那之后,孙科和夫人去往了台湾,但是孙科想离开这个让他失败的地方,决定前往法国。但是父亲一直活在孙科心里,作为他的精神支柱,造就了两袖清风的他,没有多少财力的他只能变卖了所有的财产。
后来他又去了美国担任中美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长,但也没有敛财,日子过得十分清贫,已完全不符合他作为国民党皇太子的身份了。
年回到了台湾,但这时的他已是一身疾病,但还是积极从事教育事业。最终在年,孙科因心脏病逝世。
纵观孙科的一生,可以说永远活在父亲的身影下,父亲的教诲永远督促着孙科,就算日子再困难,孙科也没有忘记读书,忘记学习。可惜孙科并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行事风格永远带着一股书生气息,带着美好的幻想,十分的不成熟。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