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翰接受记者采访
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朱成翰写给“习伯伯”的第一封信
“向一位最尊敬的人写信”,他成了全校孩子的执笔人
在人生的迷茫时刻,习近平身边工作人员的来电,给了他坚持理想的动力
如今,已经成为东北师范大学一名大四学生的朱成翰,寄出了第三封信
3月10日7:20,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一大早就有不少学生在这里紧张学习。
室外零下八摄氏度,室内暖暖的。21岁的朱成翰穿着长袖衬衣,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一边翻阅英语复习资料,一边做笔记。他是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大四学生,下周,他将迎来毕业前最后一次考试,英语专业八级。之后,他将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家乡重庆一所中学的英语老师。
在他的学习经历中,和“习伯伯”的三封信,见证和激励着他的成长。
朱成翰老家在重庆涪陵,7岁那年,全家成了库区移民。也因为这次移民,他和习伯伯通了第一封信。
第一封信:源自一次集体的课后作业“向一位最尊敬的人写信”,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习伯伯”,他成了最终执笔者
年,朱成翰8岁,小学二年级。
这一年,因为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朱成翰家从江边龙王嘴搬到了新建的移民小区,他就读的涪陵城区第四小学也要整体搬迁至涪陵顺江移民小区内。
当时,涪陵迁建工程多,资金缺口大,对口支援的浙江省慷慨捐赠万元修建新学校。5月2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亲自来到涪陵参加了奠基仪式。朱成翰作为少先队员鲜花迎宾,远远地看见习伯伯穿着白色衬衣。
新学校一年半后建成,命名为浙涪友谊学校,以感念浙江人民的深情厚谊。
浙涪友谊学校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恢弘大气,环境优美,是涪陵城区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当时在校学生多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库区移民子女。
朱成翰和同学们从暂时过渡的临时校区搬到新校区,摸着崭新的课桌、看着明亮的窗玻璃,每个人都很激动,这可比以前的学校好太多了,不仅有标准的操场、篮球场,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每间教室还都是数字化多媒体教室。
朱成翰给习伯伯的第一封信,就源于新校区的一次课后作业。那是年,朱成翰已经6年级了。
“这封信真有些‘机缘巧合’。”语文老师陶培回忆,当年一堂语文习作课后,她给学生留下了“向一位最尊敬的人写信”的课后作业。结果,学生们作业交上来后她发现,不少都是写信给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朱成翰就是其中的一个。
陶培将这个情况反映给了校长黄志刚,二人一拍即合,决定鼓励孩子们给习副主席写信,“一来汇报学校近年的发展,二来表达感恩之情”。
随后,学校从每个班挑选出两篇优秀作品的作者,代表学校向习副主席写信。来自陶培班上的朱成翰和另一位学生覃健益成为了最终的执笔者。
但要写这样一封信并不简单,首先,应该如何礼貌地称呼习副主席就难住了他们。
“称习主席,似乎把孩子们与他的距离拉远了,喊习叔叔又略显随意。”最终,孩子们决定称呼习近平“习伯伯”。黄志刚说,“伯伯”的称呼既显示了尊重,又拉进了学生和习副主席的距离。
“敬爱的习伯伯,您好!我们是您曾经资助的重庆市涪陵区浙涪友谊学校的学生。”3月21日,这封准备了一个月的信,连同年学校奠基仪式的纪念相册一同寄往了北京。
在信中,朱成翰和覃健益代表全校师生写道:
敬爱的习伯伯,您好!我们是您曾资助的重庆市涪陵区浙涪友谊小学的学生……习伯伯,您还记得吗?年5月20日,您带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一行50多人来到涪陵……为我们的新校园开工奠基,并代表浙江人民向我们学校捐资多万元,在您的带领下,浙江的民营企业家与我们的七位贫困同学举行了帮扶结对……我们家乡的领导和父老乡亲牢记您的嘱托,竭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是我们这样的三峡库区移民子女的教育。今天,我们的学校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长江、乌江交汇处……有一到九个年级42个班近名同学……
年4月17日,朱成翰刚刚下课,准备和同学出去玩,班主任陶培急匆匆跑进教室,冲着大家兴奋地喊:“习副主席回信了!”
“真的吗?”现场的几十位同学们都高兴地直蹦。
校长黄志刚回忆说,来送信的是时任重庆市教委主任助理时琳琳,其实早在之前,黄志刚就接到了重庆市委办公厅的电话通知。
随后,学校也向全校师生宣读了习副主席的回信。
习近平在回信中寄语,希望同学们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一字一句认真聆听习伯伯的回信,朱成翰格外激动,那封信可是他一笔一划,代表同学写的啊!
为了纪念人生的重要时刻,朱成翰的父母朱兴益和陶晓虹第二天一大早就起床到报刊亭买了一份当天的报纸,《涪陵小学生感受到习伯伯的关怀》的要闻头条报纸,至今保留着。
朱成翰参加东北师范大学的球队
朱成翰参加支教
如今已是大四学生的朱成翰,即将走上讲台
第二封信:向长者的一次个人成长汇报“如果说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那么一两个重要的人,那对我而言就是习主席”
之后,朱成翰以优异的成绩就读于涪陵区第十四中学、涪陵区实验中学,迎来了高考。
库区很多孩子,高考志愿常选择师范或农业大学,朱成翰一直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他的英语、语文、地理都不错,最后他选择了英语专业,因为他深知库区缺少优秀的英语教师。
年7月,朱成翰收到录取通知书,他被第一志愿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录取。
这年暑假,朱成翰有了将自己的高考情况向习近平汇报的念头。他说,他和家人从库区移民,现在有了新的家,新的学校,父亲和人一起开店做生意,母亲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这么多年感受社会的 在他心目中,习近平是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更是关心库区孩子成长的可亲可近的长者。
当年8月,他给习伯伯写了第二封信。
朱成翰在信中写道,感谢习伯伯给母校浙涪友谊学校创造的美好学习条件,然后写了自己从小学毕业后就一直把他的嘱托记在心里,考入了重点高中,现在又收到了东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决定当一名人民教师回报社会,信的最后,他说会在大学的学习生活里继续坚持勤奋学习和健康成长。
对于这封个人的通信,朱成翰并未奢望回音。
9月,朱成翰信心满满地来到长春求学。
然而,原本充满憧憬的大学生活竟带给他从未有过的挫败感。首先是气候难以适应,西南温润,东北干燥,他虽然坚持锻炼,却几乎每天流鼻血,转到冬季,又经常感冒;全班25人中,只有他一名男生,孤独感油然而生;最重要的是,虽然他高考英语考了分,但面对大学全英文教学,依然吃力。
第一学期的寒假,朱成翰回到家里和家人商议,要不要退学,重新参加高考?
朱成翰的父亲朱兴益和母亲陶晓虹看到昔日阳光自信的儿子此刻信心全无,话语越来越少,也是十分担心,“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劝说,只是让他要多多锻炼,身体好一点或许适应得快一些。”
年2月,寒假在家的朱成翰发现手机上有个陌生号码给他拨打了多次电话。
“我以为是骚扰电话,一直没接,但是这个号码过了一会儿又继续打过来。”朱成翰说,他后来还是接了电话,电话里,一位男性工作人员告诉他,你的信主席收到了,继续努力,还跟他说,有困难以后多和辅导员、老师交流。
朱成翰回忆说,男子说话的声音语速较快,但沉稳有力,让他“继续努力”时还加重了语气。
原来,收到朱成翰来信后的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已经通过学校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学校也如实汇报了他所遇到的困难。这次,习近平身边的工作人员特地给朱成翰来电,就是鼓励他坚持自己的理想,继续努力。
朱成翰完全没有想到,习伯伯在百忙之中,还时刻关心着他这个普通的库区孩子!
回到学校的朱成翰开始主动和同学们互动,积极参加大学校园的各种社团活动,逐渐喜欢上了自己的专业和长春的生活,他加入了学院足球队,踢后腰,他最喜欢的球队是阿森纳,最喜欢的球星是安德烈·舍甫琴科,今年还开始学习滑板运动。在他的书桌上,放着厚厚的笔记本,每天背诵15-25个单词,并选修了法语,现在还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学生会干事。
年暑期,朱成翰来到河南平顶山市郏县广天乡支教点支教,这里条件艰苦,没有空调,一日三餐是馒头和面条。一个星期后,一个同去支教的女生坚持不住了要回家。朱成翰找她谈心,告诉她自己的经历:
“如果说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那么一两个重要的人,那对我而言就是习主席,而对于今天在广天乡的孩子们来说,可能就是我们这批未来会成为人民教师的师范生。很多偏远的地方不具备很好的条件,尤其是对于那些渴望上学读书的孩子们,我们能够给他们带去一点温暖,帮助他们增长见识,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可能我们估量不到的影响……”
第二天,这位女生像换了一个人,一大早便主动承担起班主任工作,之后再没有人因为支教条件艰苦而萌生退意。
第三封信:我要回家乡当老师了即将正式走上讲台,要把习伯伯对自己的嘱托转达给所有孩子
年8月,朱成翰如愿找到了教师的工作。
经过应聘,在厦门、深圳和重庆之间,朱成翰最后决定还是回到重庆,成为家乡一所中学的高中英语教师。
“我能体会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意义。我想回到重庆,用自己的知识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
朱成翰第三次给习近平写了信,信中,他感谢浙江省十多年前对自己母校的资助,创造了当时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感谢在自己大一最迷茫的时刻,习伯伯让工作人员回电激励自己坚持完成大学学业;最后他表示,自己即将正式走上讲台,要把习伯伯对自己的嘱托转达给所有的孩子。
-----END-----
来源:实况新闻-重庆时报(记者邹宇李童彤)
主办方:重庆时报
主编:项景尧
刘极昊
编辑:向翠蓉
实习编辑:赵傲雪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