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我们要讲的锅盖是这个样子的?
NO!NO!NO!请往下拉↓↓↓↓↓↓↓↓↓
年7月3日,直径米、迄今全球最大的“锅盖”架设完成。
它的反射面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你看,夜空中的“锅盖”是不是美翻了↓↓↓↓↓↓↓↓↓
“锅盖”的内心OS:
说谁是“锅盖”呢?你们全家都是锅盖,我的大名是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我可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具威力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哦。好歹叫我“天眼”行吗?我可是用来倾听宇宙深处声音、观测宇宙奥秘的!!
这个“锅盖”,就建在重庆的隔壁省——贵州喀斯特天坑中。
(这是年5月25日拍摄的FAST工程所在地,当时还是一个山窝窝)
说道这个山窝窝是如何脱颖而出的,还得从20多年前说起。当时,为了给“锅盖”为了给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安家,科学家通过卫星遥感把贵州喀斯特山区翻了个遍,从多个候选洼坑中遴选,结果,位于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两次都获最高分。
修这么大的“锅盖”,是要闹哪样?
我们得从电视上没有信号时的“雪花”说起。
当老式电视收不到信号时,屏幕上不是一片空白,而是闪烁着密密麻麻的雪花点。
其实,这些雪花点就是电磁波信号,其中也包括来自太空的射电辐射。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用一台灵敏度很高的接收机意外发现了来自银河中心稳定的射电辐射,从此开启射电天文学的大门。
用过“锅盖天线”的人知道,锅盖口径越大,电视画面也越清晰。对于射电望远镜来说也是一个道理,口径越大,看得越远。
全世界的射电天文学家都追求建造更大口径的“锅盖”,以提高射电望远镜灵敏度。
(真是biggerthanbigger啊)
不过很显然,中国在“大”这个问题上取得了压倒性胜利,此前最牛逼的米、米,在中国的米面前,都只能闭嘴了。
此前,世界上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分别是德国波恩米望远镜和美国阿雷西博米望远镜。前者是可以移动“摇头”的,后者则借助波多黎各岛上的喀斯特洼坑建造。
——论“锅盖”哪家强
“天眼”形成
过程也极美的
眼窝↓↓↓↓↓
眼底↓↓↓↓↓
神经↓↓↓↓↓
眼珠↓↓↓↓↓
“锅盖”内心OS:别光说我“大”呀,搞不好人家还以为我是“傻大粗”……
衬托“锅盖”内在美的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登场——
其实,“锅盖”最初设计理念源自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但跟阿雷西博相比,主动反射面系统是最大的创新。大射电望远镜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变化,带动索网上的个反射单元,在射电电源方向形成米口径瞬时抛物面,极大提升观测效率。
阿雷西博望远镜是固定望远镜,只能通过改变天线溃源的位置扫描天空中的一个约20度的带状区域。而主动反射面让中国大射电望远镜拥有更广的观测范围,能覆盖40度的天顶角。
大射电望远镜的工作频率比较广。彭勃说,馈源舱内配置了覆盖频率70MHz~3GHz的多波段、多波束馈源和接收机系统。
前面“背黑锅”的米口径德国波恩望远镜再次登场——
米口径的德国波恩望远镜曾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中国大射电望远镜与它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米口径的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50多年一直无人超越,中国大射电望远镜跟它相比,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
(年8月2日拍摄的FAST首块反射面板安装成功)
(反射面板正在吊装中)
那么问题来了,花这么大的力气修锅盖,难道是为了“看电视”吗?
当然不是。
中国大射电望远镜最主要的两大科学目标是:
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和观测脉冲星。
前者是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学,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后者是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
我们可以把它比作CT机——
地球大气层留给人类探索宇宙两个窗口,一个是光学,一个是射电。
对天文学家来说,如果光学望远镜是显微镜,那么射电望远镜就是CT机,可以获得天体的超精细结构。
从射电望远镜诞生至今,人类共发现了约2颗脉冲星,如果中国大射电望远镜的工作时间全部用于观测脉冲星,它一年时间内就有望将这个数量翻倍。
大射电望远镜还有可能发现一些前所未见的脉冲星现象,比如说一个脉冲星和一个黑洞结对,那么就可能产生突破性的理论。
你最关心的问题来了——
大射电望远镜能否用于寻找外星人?
专家说:答案是肯定的。
它是探测系外行星尤其是类地行星的利器。由于灵敏度提高,它能看到更远、更暗弱的天体,通过探测星际分子、搜索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寻找地外文明的几率比现有设备提升了5至10倍。
来源:重庆时报
北京有没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