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自我、超我
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
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在刘林魁的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阐释。以《天鹅》那副作品为例,水面上的天鹅可以理解为超我,水中的倒影可以理解为本我,而水面本身则是自我。丰满的羽翼意味着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等等,这就是超我形态的体现。倒影中的赤裸裸天鹅形象则是本我的最好阐释。本我则是水面,随时可以根据超我与本我的形态而动。在刘林魁的系列作品中有的有“水面”,有的没有,但“水面”却是永久存在的,只不过有的是在画面之外。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面具”之下,“面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道具。理想式的生活必然与其现实生活产生矛盾,至少目前是这样。这就是“本我”与“超我”的矛盾,那么他是如何来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
刘林魁解决“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方式就是其作品中产生“倒影”的“水面”,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面、一条线甚至是一个“点”。我觉得还是“点”比较合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点”才是包罗万象的。这个“点”就是刘林魁人格中的“自我”,这个“点”调节着刘林魁的原始欲望与责任。在刘林魁的《母亲》这幅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与责任,而表达亲情的方式却是通过绘画。这就是超我与本我,而自我却是隐形的,但它却是永久存在的。在刘林魁的这个“点”里包涵了其所有的责任。
文董洪龙/10/25于黄桷坪
相关作品:
倒影系列之《换位》cmx70cm画布油彩画布油彩
展览信息:
刘林魁
不仅仅是......“倒影”系列油画全国巡展重庆首展
.11.7—11.16
汉象当代艺术中心
开幕仪式:11月7日晚7:30
6:00—7:00观展嘉宾凭电子邀请函或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地方白癜风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