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广告 > 新经济既然这么好,为什么没体现在生产力效

新经济既然这么好,为什么没体现在生产力效

发布时间:2016-12-7 18:44:15   点击数:

撰文:斯蒂文·谢帕德(从年到年,任《商业周刊》总编辑)

翻译:程玺

从年至年,斯蒂文?谢帕德(StephenB.Shepard)担任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week)总编。在他任上20年,《商业周刊》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为那个商业新闻的黄金时代留下了很多值得回味的经典报道。

斯蒂文?谢帕德年出版回忆录《从平面媒体到数字时代:变革时期的新闻人生》(DeadlinesandDisruption:MyTurbulentPathfromPrinttoDigital)。本刊经作者授权编译其中六章(以下为其中一章,其余见文末链接),《商业周刊》如何报道股市动荡、公司丑闻、全球化、互联网革命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从平面媒体到数字时代:变革时期的新闻人生》

斯蒂文·谢帕德著

出版社:McGraw-HillEducation

出版时间:年9月11日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互联网大潮的来袭,新经济(NewEconomy)的概念生根发芽,《商业周刊》也深入到了它的中心地带。

新经济的说法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意涵,但我们认为,这个概念的核心是一种由新的数字科技促成的更高的效率(或生产率)水平。互联网让通讯变得更便宜、更便捷,它打造出了一座真正的地球村,让天南海北的人们仅相隔一击鼠标的距离。互联网将信息数位化,从而让几乎所有的知识财产,从书籍到音乐等等,瞬间即可传送至世界各地的用户手中。它以更低的成本和空前的方式将卖家与买家连接了起来,让成熟企业能够实现管理架构的扁平化,让初创企业能够藉由拉低市场准入门槛而繁茂生长。

简而言之,虽然与一切新发明一样,互联网也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但它往往能提升经营效率——降低成本,覆盖更多地区的更多客户,用更少的资本或劳动力带来更多的产出。

对经济学家来说,这样的生产率提升一向是至高法门,是在不引发通货膨胀情况下提升一个国家生活水平的最佳方式。二战之后,大约在上世界50、60年代期间,美国经济格外高效,孕育出了每年2-3%的生产率增速。虽然经济也面临了常见的周期性起伏,但工资涨势喜人,就业岗位充足,通货膨胀也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生产率增长突然失速,滑落至每年约1%的水平。经济学家就此提出了各种原因,从越南战争到油价高企,不一而足,但大家都一致认同,如此低的生产率增速不是好事。

互联网似乎有望扭转这一势头,从直觉上看,这一判断也合乎情理。然而,一直到90年代后期,相关数字依然不见起色——让人想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诺贝尔获奖人罗伯特?索洛(RobertSolow)的著名打趣:“计算机时代的踪影无处不在,唯独未体现在生产率统计数字上”。在这段时期,《商业周刊》的经济学编辑、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迈克?曼德尔(MikeMandel)开始就科技变革所驱动的“新经济”发表一系列文章。

他写道,从效果上看,商业周期已经不再由诸如汽车、房产、钢铁和化工等传统产业主导,而开始由数字科技主导。而鉴于这些新科技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因此迈克认为,生产率的增长也是实实在在的。为何这一点如此重要呢?因为更高的生产率增长能推动更快速的经济增长,且不会触发通货膨胀上扬。而更快的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更高的工资和更丰厚的企业利润。迈克在他早期的一篇封面报道中详细阐述了所有这些内容,文章标题为《新商业周期》,刊发于年3月31日的《商业周刊》上。

《商业周刊》为“新经济”背书

如果我还有所疑虑的话,很快也就被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的有力观点驱散一空。

基于自身的数据分析以及与各行各业商业领袖们的对话,格林斯潘相信,生产率的确处于上升势头,虽然美联储的研究人员并未给出多少量化依据。格林斯潘经常与编辑或记者个人,包括《商业周刊》的人员,开展一些不记录在案的会面,以便在私人层面传播他的观点。他私底下一向开门见山,也很直白,不像发表讲话或国会作证时那么打官腔。我每年会去见他几次,通常和我们驻华盛顿的美联储记者一起,而每年一度的白宫记者协会晚宴上,我的座位也常常和他挨着。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大概是因为我们比较认可他的观点——《商业周刊》似乎成为了他传达有关生产率提升及其重要性讯息时的首选管道。

美国第十三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

经过一些试探后,格林斯潘答应了为一篇封面报道接受几次访问,前提是不可直接引述他的话(也不能如有人建议的,拍摄他打网球时的照片)。这篇报道刊发于年6月14日,标题为《艾伦?格林斯潘的勇敢新世界:美联储主席眼中的新经济》,由我们驻华盛顿的美联储记者迪恩?福斯特(DeanFoust)撰写,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格林斯潘被烙下了新经济主义者的印记,至少在不记录在案的情况下,《商业周刊》则坚定地站在了他的阵营中,而且基本是记录在案的。克林顿总统也站在了这一边,在关于这篇报道的采访中,他告诉《商业周刊》的记者:“我基本上相信,我们应该可以在不引发通胀的前提下,实现比之前所认为的更可持续、更高的增长。”

很快,批评接踵而至。有些批评很中肯:这个情况确实无法证实,因为相关依据基本都不成系统。另一些批评则有些恶毒,指责我们为一个无限增长的“新典范”背书,或是我们宣布了商业周期的终结,屈服于一种“这次不同”的思维方式。为此,我在20年的编辑任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决定亲自撰写一篇主要文章。该文以署名评论的形式发表在了年11月17日的《商业周刊》上,题为《新经济究竟是什么》。

开篇,我首先对准了一些不堪一击的论点。我引述了《经济学人》的可敬的同仁们的话,他们说美国的新思维“近乎哗众取宠”,并指控我们这些新思维者说过“旧的经济规律已经作废,美国股市因而能以当前的步伐永无止境地上涨下去”。胡说八道,我写道,“我认识的人里,没有一个说过这样的话。经济规律虽然完好无损,但交易方式可能已经转变。”同样,我也瞄准了罗伯特?萨缪尔森(RobertJ.Samuelson),他为《华盛顿邮报》撰写的专栏常常一针见血,他对新经济抨击称:“我们没有造出永续的经济乐园”。我回应道:“当然没有。谁说过这话?”

最终,经济数据终于与格林斯潘、曼德尔等人感知到的基本事实吻合了起来。生产率的增速的确比之前的记录更高,并且在随后数年里延续了这一势头。因而经济增速的上限(不过热的前提下)也要比之前认为的更高,这就促成了克林顿时代低通胀的经济繁荣。

西北大学一位生产率专家罗伯特?艾斯纳(RobertEisner)曾称赞《商业周刊》走在了生产率趋势的前沿。而早前持怀疑态度的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在年10月19日给曼德尔的邮件中说:“……关于新经济,你是对的,我是错的。”时至今日,生产率的增速依然强劲,在-年间,生产率增长了约20%,相比之下,德国的生产率只取得了微弱增长。总体上看,生产率的提升在近年来贡献了全部经济成长的80%,而在70年代,这一数字仅为35%。

这样的荣景也大大滋润了《商业周刊》等商业出版物。年,商周上共刊载了页广告,创下近四十年的新高,营业利润达到一亿美金。我请示母公司的CEO特里?麦格劳(TerryMcGraw),是否可以给普通员工发放两周工资的奖金,他很爽快地点头同意。这的的确确是一段“历史假期”。

遗憾没做封面《科技股中的泡沫》

不过,虽然我们对主体方向的判断无误,但我们未能就科技股中正在形成的泡沫发出必要的警示。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华尔街刮起了一阵.







































石家庄能够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有效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gg/566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