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报!卖报!最新的哈尔滨时报晚报!张学良逮捕蒋介石,在西安发动‘兵谏’!偶像级童星秀兰·邓波儿再出新片,马迭尔、奥连特轮番上映!卖报卖报!”年12月13日哈尔滨的街上,卖报的小童挥舞着手里的报纸,使劲的叫卖着......
哈尔滨时报晚报是一份刊载着当时最热的时事新闻和最前沿的娱乐资讯的俄文报纸。年12月13日这一期中,不仅记载了国共合作抗日的重大转折——西安事变,还为哈尔滨的人们带来了年仅8岁就获得了年第7届奥斯卡金像奖特别奖的小童星——秀兰·邓波儿的精彩演出。
哈尔滨城史文物馆馆藏文物:年12月13日的哈尔滨时报晚报
在这一期报纸的左侧下方,一张男人身穿礼服、手持指挥棒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那是电影《TheGreatWaltz》(后由我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吴宓先生翻译为《翠堤春晓》)中的剧照。《翠堤春晓》是一部关于奥地利作曲家——“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传记片,这部电影虽然是黑白影片,但却以高超的摄影技巧,将酷爱音乐的施特劳斯与女友波蒂和知音卡拉之间的情感纠葛拍摄的美轮美奂,后来还因此获得了年第11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而这期报纸中刊登的正是这部充满着优美的华尔兹歌舞的电影在哈尔滨的“亚细亚”和“美国”两大影院上映的消息。
电影《TheGreatWaltz》(《翠堤春晓》)
电影《TheGreatWaltz》片段
好马配好鞍,好的电影自然也要在好的电影院上映。而上映《翠堤春晓》的影院——赫赫有名的亚细亚电影院和美国电影院,都是当时哈尔滨数一数二的影院。
位于新买卖街(现果戈里大街)的亚细亚电影院,建于年,当时称“基干特”(意为“巨人”),后中文称“凤翔”,年日本人强行接管后称“亚细亚”,当年的亚细亚走的是高端路线,无论设备、音响,都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豪华电影院之一,就连落地窗帘都是长丝绒的,绝对的高大上。它也是哈尔滨这些老电影院中,最早将木椅子换成软椅子的。一进影院大厅,视野辽阔,俄国人建造的古罗马回廊,恢弘大气,成为哈尔滨的一个文化符号,很多外地人来哈尔滨,都要去亚细亚看一场电影。
哈尔滨亚细亚电影院
美国电影院创办于年,位于道里保险街(现西九道街),拥有十分规整又气势非凡的正门,其大厅、休息廊和剧场也都十分宽敞,当年号称是“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电影院”。年,美国电影院改称“大光明”电影院,解放后称“东北”电影院。
哈尔滨美国电影院
提到电影院,早在上个世纪初,哈尔滨就拥有了全中国第一家电影院,此后,看电影便成为哈尔滨市民的一种新的娱乐方式。在年末的那张哈尔滨时报晚报上,还登载着巴拉斯、马迭尔等哈尔滨的其他影剧院演出的广告。
如今,人们进入“拇指时代”,许多人都过着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24小时不离手的生活,任何消息都可以从APP上看到,不去影院也可以看到许多新上映的电影,读报纸也成为了老年人的代名词。新旧媒体的更迭替换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只是不知道多年以后,人们会不会怀念那个可以在纸质报刊上查阅最新电影资讯的旧时光......
现已开通留言功能,欢迎您提出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