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忙碌碌、浑浑噩噩中,转眼又一年过去了,太阳如往常一样升起又落下。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只是它们并不知道,世间已再无吾父、再无吾叔、再无吾舅。父亲走了,叔叔走了,舅舅走了,喜欢我的人和我喜欢的人相继离去,让我本还舒适的日子顿时变得暗淡了不少。
二月十七,是父亲逝世的周年纪念日。从没想到往日很平常的一天会令我如此的刻骨铭心,并从此成为我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一天本是父亲作为父亲的纪念日,却成了我失去父亲的纪念日,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还是本就命中注定?我说不清,也不想去弄清。只是与往常一样的天,如今却显得如此的孤独和难熬,这是我往常没有过的感觉。
在此之前的一次刻骨铭心,还要追溯到年元旦奶奶的去世。原本,每次清明假期都是为祭奠32年前逝去的祖先们而回的,没想到今年清明节祭奠的亲人中却多了一个父亲,又多了一个叔叔、一个舅舅,这是我所始料未及的。急切地想赶回家却又怕回家,希望车子开快点又希望车子开慢点的矛盾和纠结在心间交替,“近乡情更怯”的感觉从未像现在这样令人体会深刻。
按照家乡的风俗,对逝去的老人,人们最看重的是“头七”、“七七”、“百日”、周年这样的日子,一三五七这样的“单七”也很受重视,尤其是正好“撞七”。每逢这样的日子,亲朋好友都会过来一起去墓前为逝者烧香叩头。也许这个时候,你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亲情,也更能看出人与人的亲疏。
车子颠簸着从丛树林中穿过,金黄的油菜花时而一片片自成一体,时而与田野菜畦黄绿相间。但不管是怎样的搭配,都称得上一副精美的图画。这本该是一年中最令人心旷神怡的季节,可我却无心欣赏窗外的美景。我只想早点见到我的父亲。
约莫经过30分钟的车程,一排排的白色墓碑在模模糊糊中时隐时现,仿佛一幢幢房屋的白色大门,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那里是父亲的新家。老远路我就看见了父亲的墓碑,犹如父亲生前我能老远路认出他的身影一样。与之前不同的是,父亲墓地旁边又多了一块新碑,那是叔叔才搬的新家。两个老弟兄又聚到了一起,他们又回到了亲人身边,回到了之前的大家庭,六七十年前他们也是一起的。莫非世间本就是一场轮回?
望着墓碑上笑容可掬的父亲,我的双眼再一次模糊。这是前年十月与父亲、叔叔一起在西安旅游时拍下的,没想到在此派上了用场,成为了父亲的遗照。说来也巧,舅舅墓碑上用的也是我去年国庆期间为他拍的照片,叔叔的遗照当初也准备选择在西安时拍的照片。莫非这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我想哭却不敢哭,担心会给母亲带来更多的伤心。她还没从失去父亲的悲痛中走出来,就又陷进了失去舅舅和叔叔的悲伤之中。舅舅和叔叔的去世仅相差四天,他们的“几七”交替进行,母亲是哭了这个哭那个。虽然我逃离了悲伤之地,眼不见为净,但那些沉痛的画面还是会在脑海中不时地浮现。
像前几次一样,我让大家先走,想一个人留下来静静地陪陪父亲。往事一幕幕地在我脑海中浮现。勤劳的父亲一生充满艰辛,粗略地数一下,人间的72行他就干了28行,什么赚钱学什么,什么赚钱干什么,这与他的聪明和信奉“勤劳致富”是分不开的。刘和刚演唱的《父亲》中“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用在我父亲身上一点也不夸张。父亲晚年在与我的一次闲聊中,似乎有些不解自己前半生为何那么勤奋,却没留下多少资产。这是父亲的困惑,也是许多农民伯伯心头的困惑。其实他们一生并没有少辛劳,只是在农村仅靠那“一亩三分地”,即使你再勤劳又能致富到哪去?我告诉父亲,我从没在意过财富的多少,我觉得作为父亲给了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健康的灵魂,他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况且我家虽算不上物质上的富裕,却是精神上的富有。许久,父亲都没有说话。
太阳斜照在父亲的墓碑上,整个墓地掩映在落日的余晖中。虽然山上已空无一人,但我似乎已忘记了惧怕。看着三根香烟燃尽,又点燃三根,尽管我知道这只是贪图一种心灵上的安慰而已。我曾反对过父亲抽烟,现在却巴不得香烟能烧快一点、能多烧一点。每每想起这些,我就十分的后悔。转眼间一包香烟点完了,可我还不愿离开,我想多陪陪父亲,就像他晚年的时候我常常拿个小凳坐在他对面看着他劳作时一样,哪怕只是静静地陪着,我也觉得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感是随着父亲年龄的增长、随着我渐渐远离家乡而逐渐增强的。我知道,这样的陪伴只会越来越少。只可惜,意识到这些还是晚了一些。
孔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我虽知道,可我没有做到。猛然间,仿佛觉得自己之前所做的事情或者没有做对,或者没有做好,或者没有做成,以致亏欠了父亲许多许多。我和父亲父子一场,风风雨雨50年。尽管5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我只用了懵懂的大半生,父亲却用了整整一辈子。而父亲这一辈子满满的爱,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遗憾。
隐隐约约地,远处仿佛飘来了熟悉的歌声,“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这首歌,多年前我曾当着父母的面在歌厅里唱过,我看到了父亲眼里闪烁的泪花,那时的我是幸福的,而此时的我却格外地心酸。
我的老父亲,我还想遇见您,如果有来生……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夏效鸿副研究员,中国楼宇经济知名专家,《中国楼宇经济发展报告》著者,《中国楼宇经济蓝皮书》编著,浙江工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浙江工业大学MBA兼职教授,杭州发展研究会理事。被誉为“中国楼宇经济研究第一人”。
著有《走进总部经济时代》《楼宇经济发展研究》《楼宇经济十年》《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楼宇经济发展》《楼宇经济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楼宇经济发展与政府服务力提升》、《“新常态”下的楼宇经济融合发展》《楼宇经济“2.0时代”的“互联网+”路径》《“去库存化”任务下的楼宇经济发展》《品质品位品牌:楼宇经济的下一个“风口”》《楼宇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等专著,编著—年度《中国楼宇经济蓝皮书》等。主持完成国内城市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政府决策咨询项目、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楼宇经济规划项目30项。
曾受邀参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重庆、南京、杭州、济南、长沙、成都、南宁、南昌、郑州、武汉、兰州、西安、乌鲁木齐、长春、芜湖、扬州、咸阳、枣庄、淮北、永州、邯郸、邢台、东莞、安庆、日照、镇江等地的60多个城区政府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特色街区经济发展政策、发展规划、行动计划的建言献策。人民网、凤凰网、搜狐网、中国新闻网、搜房网、腾讯网、房讯网、《央视国际》《经济日报》《中国改革报》《中华工商时报》《浙江日报》《四川日报》《新金融观察报》《华西都市报》等50多家媒体进行过多次专访和报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