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广告 > 苏伊士运河塞船,火了中欧班列

苏伊士运河塞船,火了中欧班列

发布时间:2021-12-8 17:16:43   点击数:
搁浅在苏伊士运河中的重型货轮“长赐”号已经移动至正常航道,瘫痪一星期的运河恢复通航,但航运业受到的破坏性影响或将持续数月。在堵船期间,往来中国与欧洲之间的中欧班列的咨询量增加了一倍。有供应链专家分析,该次意外对货运物流的影响虽获得解决,但长远实有必要制定危机处理方案,例如增加陆运、空运路线。香港中通社报道,全球海运物流中,约15%的货船要经过苏伊士运河,每天约有万桶石油要经过这里。一周来近艘货船被堵,对这一条承担全球约15%海运贸易的“黄金水道”造成的混乱是全方位的,航运业、供应链,甚至石油价格都受波及。新冠疫情冲击下,零售业、制造业原本就是损失较大的行业。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海运市场受集装箱短缺、贸易复苏等因素影响,运力十分紧张,海运价格已处高位。苏伊士运河堵船无异于向海运市场“伤口上撒盐”。香港恒生大学供应链及资讯管理学系系主任及副教授吴志雄接受香港中通社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一事件可能会强化各国对供应链安全的重视。该次意外对海运物流的影响虽获得解决,但是长远来说实有必要制定危机处理方案,以减少对单一运输方式的依赖。吴志雄表示,大堵船事件对全球供应链安全构成冲击,提醒各国要做好供应链的备份,开辟“第二来源”或者说“第二渠道”。本次堵船事件中,不少货轮选择绕道好望角,但却面临成本增加和海盗袭击的风险。吴志雄建议,短期内企业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可将部份货物载体转移至铁路、飞机,分散风险。他举例说,铁路运输在“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方面可发挥更大影响力。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运河阻塞的背景下,近期从东到西的陆路运输量激增。中国制造商正在寻求通过陆路出口货物以避开船期延误,欧洲的一波需求潮也导致跨洲铁路货运量激增。除了海上的航线,中欧之间还有一条陆路的贸易联系,即10年前开通的中欧班列。这一路线凭藉其时效快、全天候、分段运输的优势,逐渐成为国际物流陆路运输的“黄金通道”。据央视新闻29日报道,即使中欧班列的运输成本比海运高出50%,中国国内一些国际物流服务平台近日收到关于中欧班列的咨询依然较之前多了一倍。今年首两个月,超过列货运班列从中国开往了欧洲,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年,中欧班列总开行量同比增长了50%,较年增长了6倍。3月19日,中欧班列(渝新欧)开行十周年纪念专列从重庆发车到德国杜伊斯堡。(中新社)偶尔一次堵塞虽然不致影响苏伊士运河今后在世界海运格局中的地位,但企业可能会在海运之外寻求新的替代选择。此次事件或将给中欧班列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编辑:龚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gg/1458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