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广告 > 中新史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ldquo

中新史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ldquo

发布时间:2021-10-23 16:05:47   点击数:

一、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韬奋精神”

(一)邹韬奋: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政论家和出版家。一生创刊和主编过以《生活》周刊为代表的“六刊一报”,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九一八事变后,从改良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爱国者,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年,接编《生活》周刊,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年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年在香港筹备出版了《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生活星期刊》。同年在“七君事件”中被捕入狱。出狱后,于年先后创办《抗战》、《全民抗战》。办报期间他既担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要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还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他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有着鲜明的特色,被称之为“韬奋精神”。什么是“韬奋精神”?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主要作品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韬奋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年与“范长江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用以表彰全国的优秀先进新闻工作者。(二)韬奋精神: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六刊一报,既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还提出许多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他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韬奋精神。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三)邹韬奋的办报思想与经验:第一,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第二,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在邹韬奋看来,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最重要的是关心读者的需要,同时也要同读者建立经常的联系,他采取的方式是认真处理读者来信,亲自看信复信;第三,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造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他反对雷同和模仿,主张报刊要有自己的风格;提倡把有益与有趣结合起来,寓教于乐;第四,文风要明显畅快。他把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推广大众文化作为报刊的基本任务之一,因而一贯重视报刊文字的通俗易懂。第五,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第六,新闻工作者应“视事业如生命”,有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四)邹韬奋的“六刊一报”1.《生活》周刊:年,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由此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邹韬奋办刊物的特点是抓“一头一尾”,“头”就是每期登在刊物前面“小言论”栏里的社评、短评,“尾”就是每期刊载在刊物后面“读者信箱”栏里的“简复”及“答读者问”。起初,他宣传职业修养,企求实现社会改良;但年“九一八”事变后,其思想发生转变,转向人民、革命,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对于邹韬奋和《生活》周刊的变化,蒋介石和国民党当局大为不满。邹韬奋据理反驳,但预感到《生活》周刊可能被扼杀,便于年7月建立生活书店,与生活周刊社分开,以保存实力。年迫于国民党特务的追杀出国逃命,两年中写下50多万字的考察报告,汇集成《萍踪寄语》、《萍踪忆语》,取得极有价值的新闻采访和通讯写作经验。2.“《新生》事件”:继年《生活》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后,年2月,邹韬奋的生活书店在上海创刊《新生》周刊,杜重远任编辑兼发行人。它重新举起抗日的火炬,实际上是《生活》的继续。年5月,《新生》周刊刊载《闲话皇帝》一文,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说到现阶段日本的天皇空有名无实权。日本方面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和无理要求。国民党政府当即查封《新生》周刊社,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零两个月。国民党中央还电令其各级党部及新闻出版界,加紧查禁抗日言论,取缔抗日运动。这就是中日反动派合伙制造的“《新生》事件”。3.《大众生活》:“《新生》事件”后,邹韬奋于年8月回国,11月在上海创刊《大众生活》,以力求民族解放、铲除封建残余和克服个人主义为三大目标,投入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中。较之《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在思想内容和编辑技术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年遭国民党反动政府封闭,一共只出了16期。4.《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生活星期刊》:年3月邹韬奋流亡香港,6月港创办《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继承了《生活》、《大众生活》的爱国主义传统,高举抗日救亡运动的旗帜,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揭露日军在中国的种种罪行,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8月将《生活日报星期增刊》迁回上海,改名《生活星期刊》,继续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批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主张组织广大群众参加抗日。年11月23日,邹韬奋和其他6位救国会负责人同时被捕,史称“七君子”事件。他们在狱中8个月,邹韬奋除出庭受审外,就致力于读书和写作,完成著译文稿30多万字。5.《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三日刊:(书上没有)年8月,邹韬奋在上海创刊《抗战》3日刊,它发扬了《生活》、《大众生活》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能迅速反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并作出评述,又注意反映人民大众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及时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年7月在汉口创办《全民抗战》3日刊,积极宣传全面抗战,注重通俗性与系统性,销数最高达30万份。

二、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

(一)范长江: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年下半年起,开始为北平《展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益世报》与《大公报》投稿,内容多为文化、教育新闻。这是他从事新闻事业的开端。年5月1日起,以天津《大公报》特纸通讯员名义离津南下,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旅行考察,沿途写“旅行通信”,陆续在《大公报》发表。年8月,他将这次旅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更为可贵的是,该书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西安事变”后,范长江赶赴西安、延安采访,他写的时事述评专文《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国统区引起巨大震动。范长江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刊出后受到广泛欢迎。这些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其中有些已成为传世名篇。(二)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1.年5月1日起,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离津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作这写施行通信,5月10日起在该报发表。7月14日,又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之行,至年6月结束。

年8月,他将这次施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侵略帝国主义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更为可贵的是,该书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2.他的通讯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三、斯诺和《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一)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作家,中国人民的朋友。年6-10月,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他是进入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记者。同年11月,他的长篇通讯《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会见》和毛泽东的照片发表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上,上海英文《大美晚报》北平英文《民主》杂志先后发表了他的陕北报道,美国《生活》杂志发表了他拍摄的70多幅照片。在这些报道的基础上,他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年先后在英国和美国发行,年,中文版改为《西行漫记》在中国出版。由于这部书较早地公开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及其领导人的情况,出版后广泛流传,影响巨大成为传诵一时的名著。(二)《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年2月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将其译成中文出版。《西行漫记》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西行漫记》,纷纷走上革命道路。《西行漫记》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斯诺作为一名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被评价为“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该书也充分体现了斯诺的优秀素质:勇于探索真理的大无畏精神、独立思考、富有新闻敏感、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等。

四、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我国现代著名的报刊主编和著名的报刊史学家,我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开拓者。年入上海《时报》馆工作,由校对、助理编辑、编辑升至总编辑,前后达15年之久。年创办《图画时报》,为第一个报纸画刊。年至年间,先后兼任包括复旦大学在内多所学校新闻学教授;曾参与组织上海报学社,从事新闻学研究。年,赴多国考察新闻事业,并应国际联盟邀请,参加国际新闻专家会议。年回国后,应史量才的邀请任《申报》总经理助理,负责为革新报纸业务和改进管理制度作调査研究。年任《申报图画周刊》主编,年任《申报》总管理设计处副主任。“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学习马列著作。年赴东北地区调查日本侵略中国真相,后又参加国际联盟举办的日本侵略中国的特别大会。年以“中央通讯社”特派记者身份赴莫斯科采访,写了不少通讯,后汇集为《从东北到庶联》一书。年8月,应邹韬奋、胡愈之的邀请,回国参与筹办《生活日报》,同年10月22日在上海病逝。他的专著有《中国报学史》、《新闻学》、《从东北到庶联》等,还有译作及多篇论文。五、《中国报学史》的基本内容与学术价值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报学史》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全书系统地、清晰地勾勒出从汉唐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这部书写于-,全书共六章,全面、系统地评价报纸发展的历史,有明确的历史分期和报刊分类,为中国报刊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该书史科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因此,本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但限于历史条件,本书有些史料存在差错,后人为它作了补正。布旁

让我们一起支持原创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gg/1434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