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广告 > 陈撷芬的后来三

陈撷芬的后来三

发布时间:2021-10-22 13:05:06   点击数:

年,陈撷芬3岁,在这之前,她的很多活动都有记述与研究。如自年始,在上海创办《女报》《女学报》;年因“苏报案”随父避居日本;年在日本续办《女学报》;与秋瑾一起组织“实行共爱会”;参加三合会、同盟会的活动等。这些活动均集中于年前,对她年后活动的记述,仅年张默君《哀吾友陈撷芬君》一文(《心声》副刊《妇女文苑》第8号)着墨较多。我们以此文为中心,结合其他资料,尝试勾勒陈撷芬3岁后的人生历程。

陈撷芬和妹妹信芳年来到日本后,即入学校学习,生活与学业均靠家庭资产支撑。自“苏报案”后,陈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好,陈范至有“贫困几无以自给”之说。年,陈范离开日本,经香港回上海,一方面固然受两妾独立、女儿拒婚等事之影响;另一方面,或更因谋生压力。父亲走后,留在日本的陈撷芬姐妹,又如何支撑下去呢?目前我们所知甚少。张默君称陈撷芬在日本时“虽赤贫,能力作,而未尝辍所学”(张默君《哀吾友陈撷芬君》),表述十分笼统,但大致能推断,陈撷芬在日本的生活是比较艰难的,需要辛苦劳作,获得报酬来完成学业。父亲离开后,她与妹妹的生活只会更加不易。在这种情况下,年,她自日本英和学院毕业,成绩优异——“名冠其曹”(张默君《哀吾友陈撷芬君》)。毕业后不久,她与来自重庆的杨希仲结婚(-)。杨希仲比陈撷芬大一岁,年下半年才到日本留学,在岩仓铁道学校学习。他与陈撷芬相识时,陈范已离开日本,两人很可能是自由恋爱而结合。

美国

婚后,夫妻两人一起到美国留学。陈撷芬就学于伊立诺尔和芝加哥大学,杨希仲也在这两校学习。在美国,夫妻两人感情和谐,张默君称他们“伉俪之爱深且挚。”(张默君《哀吾友陈撷芬君》)

上海北京

年春天,陈撷芬与丈夫一道从美国回国。其时,陈范正在上海,父女二人见了面,陈范有诗记述此事(《《蜕翁诗词刊存》》):

骨肉隔山海,眷怀无已时。波回得团叙,岂昔意所期。观颜后抚体,喜汝存躯肢。十年患难中,颇具峥嵘姿。同心勉嘉偶,万里求贤师。

诗中写道,虽山海相隔,但骨肉亲情从未间断——“眷怀无已时”。见面时,看到女儿身体康健,是最大的安慰——“观颜后抚体,喜汝存躯肢”。女儿的归宿与求学经历也让陈范十分满意——“同心勉嘉偶,万里求贤师”。陈范还将这一欣慰的心情,告诉陈撷芬中西女塾的同窗好友陈汉侠:“吾十年前曾倡革命,讵事未成,所遭困难,擢发难数,今幸睹共和,又见尔与撷芬均偕佳婿,吾无憾矣。”(陈汉侠述《蜕盦遗事之一》)

陈撷芬回国后,并未立刻跟随丈夫回重庆,而是参与了当时女界争取参政权的活动,先后去了上海和北京,时间大约自年3月至9月。

年3月,她加入了好友张昭汉(即张默君)在上海主持的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成为余位发起人之一。该组织成立后,即向孙中山上书要求女性参政。(《民立报》年3月3日)

年8月5日,同盟会在北京湖广会馆召开欢迎孙中山的大会,陈撷芬与唐群英、吴木兰、刘青侠、王昌国、林宗素等十余人参加了这次大会。

年10月0日,女子参政同盟会本部在北京成立。该会以唐群英为核心,创办了《女子白话报》,此报相当于女子参政同盟会的会刊,发起人名单中有“陈撷芬”。

在上海参加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在北京参加同盟会大会;成为《女子白话报》的发起人,这三件事情,均发生于陈撷芬回国后的半年间。相关记述仅提及了陈撷芬的名字,无其他描述,张默君在《哀吾友陈撷芬君》中也未提及此段经历,表明陈撷芬的参与程度不高。从时间看,成为“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发起人时,陈撷芬可能还未到或刚到上海;成为《女子白话报》发起人时,陈撷芬很可能已在重庆。陈撷芬在国外时间太久,未如唐群英、张默君那样亲身参与了民国创立之历程,所以不可能成为运动的主要成员。但她是年前活跃于女性独立领域的领袖人物,主动加入或被好友如张默君引入这些活动中,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陈撷芬参与的这三件事情,均与当时女性争取参政权之运动密切相关,以陈撷芬过往之经历,她也必定是积极支持者。不仅如此,她还得到了父亲陈范的支持。陈范本就“极赞成女子有参政”(陈汉侠述《蜕盦遗事之一》)。陈撷芬在上海、北京的这段时间里,陈范也先后在上海和北京谋职,先是在《太平洋报》任编辑,后又前往北京,在《民主报》中任职。这两份报刊均为南社或同盟会的刊物。在这期间,陈范发表过《论女子参政权》《女子参政之裨益》等文。陈范的这些举动,既是在旗帜鲜明地为女子参政呐喊,也是在支持女儿。

年八九月间,陈撷芬与丈夫动身去重庆。其时,陈范已从北京回到上海,面对即将远行的女儿,他写下诗作《吉芬吾女偕婿赴蜀诗以送之三首》(《蜕翁诗词刊存》)。他恋恋不舍:“依依宛孺子,宛宛怜高飞。此去几千里,蜀道闻险巘。……从兹盼西乌,感感逾畴昔。”他殷殷叮咛:“愿汝扩令闻,莫怯违庭闱。”他鼓励女儿去蜀地拓展见闻,在婆家不要太委屈了自己。他熟悉女儿好强的性格,也了解中国家庭对待儿媳的状况,而长期处于相对独立状态下的女儿,是否能适应男方的家族呢?作为父亲的陈范是不那么放心的。参照陈撷芬后来的遭遇,这句“莫怯违庭闱”里既有鼓励,却也隐含担忧。

年秋天的这一别,实为父女的最后一面。距此别不到一年,3年5月15日,陈范在上海去世,临终,身边只有二女儿陈信芳。

重庆上海

陈撷芬跟随丈夫杨希仲回到重庆后,就生活在一个大家族中。

杨希仲的父亲杨文光,为重庆巨商。杨文光从杂货店学徒起步,利用重庆通商口岸的便利,成立商号,经营棉纱、五金、药材等生意以及放款、汇兑等业务,逐渐成为当地十分知名的富商。杨文光子嗣较多,原配生有培德(寿宇)、培贤(希仲)、培英(粲三)三子,继室生有培善(乃庆)、培荣(季谦)二子,再加杨文光兄弟之子嗣,仅与杨希仲同辈的培字辈就有十兄弟,大都到过美国游学。清末民初,杨家的聚兴仁、聚兴诚商号是富甲一方的家族企业。

杨希仲(培贤)是杨文光次子,在国外游学期间,对日本财阀三井家族以金融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很感兴趣。回国后,他致力于发展桐油外贸业务,同时,与弟弟杨粲三联手,获得父亲支持,以杨氏家族资本,投资兴办银行。5年,聚兴诚银行在重庆正式开业。杨希仲委托留日工程师余子杰,仿照日本“三井银行”建筑样式,设计建设了聚兴诚银行大厦,7年建成,共六层,地上为四层砖木结构办公大楼,地下为金库和库房。这是重庆、也是四川地区第一家私人商业银行。

丈夫创办银行,经营家族生意,陈撷芬一直在旁相助。夫妻俩共同创立了杨氏依仁小学,招收杨氏宗族子弟,为杨氏财团培养人才,陈撷芬在学校中教授英文。当时该校被目为贵族学堂。杨希仲还创办了收容失学儿童的平儿院;在当地设立图书馆,这些活动,陈撷芬均参与其中。但总体来讲,与丈夫回国后大展鸿图相比,陈撷芬的生活范围比较狭窄,与周围环境也格格不入。

首先,她不愿借助杨家财富,生活方面力行俭约:“(杨氏)所创实业几遍海内外,顾君性高介,结褵十余年,始终布衣敝履,出无车马。食无兼馐,俭约一如苦学生。目睹其家族豪华,绝未一屑意也。”(张默君《哀吾友陈撷芬君》)结婚十余年,陈撷芬不穿绫罗绸缎,身着布衣,出行不乘车马,吃得更是十分简单,如“苦学生”一般。对杨氏家族之豪奢,完全不放在心上。这些举动,在当地人和杨家人看来,是颇为怪异的。也因此,她能交往的人很少,以至“落落寡交际,见窘于乡曲”。(张默君《哀吾友陈撷芬君》)

其次,陈撷芬未能生育,招致杨家不满。杨希仲在父亲与姐姐的劝说下,最终选择了纳妾。此事对陈撷芬伤害极大,她曾反复劝过丈夫,但没有效果。在此打击之下,陈撷芬日渐消沉,身体最先发出了响应,她患上了脑病,在婆家的处境更为凄凉。年,陈撷芬41岁,她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这一年的春天,她心脏出了大问题,数度危急,遂到上海就医,所幸病愈,这期间,她见到了好友张默君并将自己的译作交给了她。张默君当时主持《时报》的《妇女周刊》,遂将部分作品刊登到了《时报》上,后又将之推荐给了谈社英,谈社英将部分作品刊登于她主持的《中华新报》“妇女与家庭”栏目中。

病愈后不久,年夏天,陈撷芬的脖子上生了一个小疮,红肿微痛,本不是什么大事,医院治疗,没想到碰到庸医,看护也不周全,又值酷暑,疮面肿大,长期病弱的身体再也无法支撑,年7月30日清晨,陈撷芬因窒息去世,去世时,身边无一亲人。她的灵榇被寄放于上海北四川路蜀商公所,这是旅居上海的四川人的会所,杨希仲是四川人,所以陈撷芬去世后,才会停灵于此。其后事如何料理,目前无资料可寻,正常推断,应是回重庆下葬。

在陈撷芬郁郁寡欢的最后几年中,杨希仲也过得颇不顺利。聚兴诚银行由杨希仲和弟弟杨粲三共同经营,但两兄弟在经营上意见并不一致。9年,父亲去世后,两人的矛盾白热化。年后,银行业务不景气,哈尔滨与北京分行亏损严重,家族中的一部分人见势头不对,遂抽资退股,造成银行发生提存挤兑现象。杨希仲备受压力,年服毒自尽。此距陈撷芬去世不过一年。也有一说,认为杨希仲因纳妾事,致陈撷芬郁郁而死文学广告_期刊搜索,颇遭舆论指摘,也是造成他自杀的原因之一。

年,陈撷芬去世。她的遗作,据张默君所记,有译著《学校管理法》《家庭与学校》《图书馆指南》各一卷,《景玉楼感遇记》一卷,迄今已杳无踪影。这位年前“名闻海内外”(柳弃疾《陈蜕庵先生传》)的女性,走得无声无息。张默君亲历好友逝去,感慨万千:

君之死也,人鲜知之者。纵知之,君固非当今伟人,又非得意命妇。更非今日时髦新鲜女团体中之领袖或中坚份子,宜为一般社会所冷漠也。……吾之写此。聊塞吾悲,敢冀世俗之知君耶?然环顾君旧游,凋散殆尽,求一能道君生平者,已渺然难得,则吾又岂能缄默?

附:

《陈撷芬的后来(一)》

《陈撷芬的后来(二)》

参考文献

柳弃疾《陈蜕庵先生传》,《国学丛刊(南京)》年第1卷第4期。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中华书局年版。

张默君《哀吾友陈撷芬君》,《心声》年副刊《妇女文苑》第8号。

《东京留学界记实》(年)第1期。

李维城宫廷璋《杨氏家族与聚兴诚银行》《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第11卷,中国文史出版社年版。

陈汉侠述《蜕盦遗事之一》,姜泣群编;阎晶明,张继红点校《民国野史》,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年版。

陈范《蜕翁诗词刊存》,4年汪兰皋编印。

张莲波《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社团》,河南大学出版社年版。

傅文郁《孙中山先生民初演说二则纪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19辑,北京出版社版。

姜纬堂刘宁元主编《北京妇女报刊考(-9)》,光明日报出版社年版。

章开沅主编《辛亥革命辞典》,武汉出版社年版。

张明观《柳亚子史料札记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蒋仁法《苏报馆主陈范》,《常州文史资料》第1辑,年。

秉直《陈蜕盦先生事略》,《圣教杂志》3年第卷第8期。

《重庆市市中区志》,重庆出版社年版。

郭建鹏,陈颖编著《南社社友录》,上海大学出版社年版。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版。

责任编辑:张金果

作者简介

陈静,山东大学文学博士。济南大学教授。研究兴趣集中于中国古代出版文化;近年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gg/1434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