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品展示
评审时间:年7月21日、22日
大赛评委:仲德崑、孔宇航、黄一如、赵万民、魏春雨、赵红红、何守谦,并获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先生作顾问指导。
奖项介绍我心中的侨乡文化建筑:
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优秀奖16名;
我心中的侨乡都市住宅:
金奖空缺,银奖2名,铜奖3名,优秀奖3名;
我心中的侨乡乡村民居:
金奖空缺,银奖3名,铜奖3名,优秀奖11名。
1我心中的侨乡文化建筑金奖
作品名称
风土对话碉楼村落中的乡村文化中心
参赛人员
孙小暖、孙小悦(香港大学)张羽(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欧阳愚(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MatthewBunza(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评委点评:
该方案在图解层面,运用垂直的碉楼单元与具有编织性的合院民居群进行组合,通过模块与网格生成乡村文化中心空间构架,使图书馆与博物馆的两个矩形体块错位叠加并巧妙地设计了连结比邻聚落的路径。
平面简洁,空间多变,通过单元空间的组合,合理地区分了主体性与服务性空间,并将雨水收集池巧妙地组织在平面网格之中。连续的坡屋顶界面不断地被庭院与光廊切割,在构造丰富光影变化的内部空间的同时,再现了民居的形式与尺度。方案中碉楼的形式不仅是历史记忆的重现、文化中心的标志,更是体现能量流动的捕风塔。作者在历史与现在的时间维度上,在建筑的文化性与自然性之间进行了有机的对接与有趣的转译。
优秀的设计不仅应具有有趣的概念,而关键在于运用理性的逻辑推导方式与诗意的空间想象力与构建能力并将其有效地转换。毫无疑问,该方案的作者对此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银奖
作品名称①
光耀碉楼,在水一方
参赛人员
郑炳武(福建农林大学)徐文竹(西南大学)郑洪乐(指导老师)
评委点评:
文化体验馆以实体的历史建筑类型为对象进行反向转译,达到建筑创新的同时亦与历史语境产生某种联系,这是本方案作者设计概念生成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文化体验馆的设计构思中,借助于碉楼的倒影、水石、海景等一系列自然元素构建了梦幻的水下体验空间。作者在建筑与景观之间寻求诗意一般的对话,并呈现侨乡之精神与灵魂。
作者在形体生成、空间结构、符号提炼进行了一系列图解分析,同时在导光管与空间光影关系探索中以不同的光效对人的行为心理影响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银奖
作品名称②
UrbanCommunityLibrary
参赛人员
JonathanWongZenDar(UniversityTunkuAbdulRahman)
评委点评:
社区图书馆基地位于马来西亚某城市中心的中国城中,毗邻处于传统城市商业中心的马来西亚最古老的中国戏剧社。作者的设计意图创造一个让现代城市居民能够体验移民初期生活和环境氛围的空间形态,建造一个融入周边的城市环境并适应热带气候的建筑。
建筑包括社区图书馆,戏曲舞台,观景台和咖啡馆等综合功能。建筑形态吸取了传统商业骑楼的概念,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的空间特点。
设计者是马来西亚华裔大学生,作者对于建筑与城市设计的概念提炼,设计手法的运用,模型设计工具的充分利用,都体现了较高的素养和设计水平。我认为,这个设计获得城市文化建筑类型的银奖当之无愧。
铜奖
作品名称①
历史侨居社区活化设计
参赛人员
黎家雄(五邑大学,现深圳大学准研究生)谢冠杰、詹思敏、莫嘉洪、朱良越(五邑大学),张波(指导老师)
评委点评:
历史侨居社区活化设计选择了江门市毗邻33墟街的石湾社区进行设计。整个设计方案分为两个阶段:与他人合作进行的前期调研分析阶段和作者个人完成的后期活化设计。
设计的前期调研十分之深入,包括了社会问题和建筑物质环境问题的内容,为后期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在后期的活化设计中,作者分三期进行了从社区环境到建筑改造利用全过程的构想和设计,工作量十分大,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侨乡建筑环境调研的能力和活化设计的把控能力。作品获得城市文化建筑类型的铜奖,完全在意料之中。
铜奖
作品名称②
B·2·P-BooktoPerson侨乡骑楼改造·分散式图书馆·功能置换·系统组织
参赛人员
杨嵘峰、陈佳瑜(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区文谦(指导老师)
评委点评:
发掘老城潜力,注入新的活力可以采用不同的路径。
本设计以江门长堤风貌街的“骑楼”建筑群为研究对象,提出“B·2·P-BooktoPerson”分散式街道图书馆的设计理念。设计者将江门图书馆系统分为总库和分馆,总库作为系统中心,位于长堤广场,配置了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分馆以骑楼街为轴,通过实地调研,选择空缺、危旧、进深过长的骑楼,在不破坏传统街区结构的前提下,进行重建、加建和改造,植入图书阅览和相关服务的功能,重塑街区文化生活。本设计以社区图书馆为纽带,通过“冰块实验”的理论分析,运用了现代信息网络APP技术,对骑楼街区的改造更新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铜奖
作品名称③
营造法则
参赛人员
朱梓坚、马泽铭(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田亚男(指导老师)
评委点评:
旧城改造中如何保留对旧建筑的记忆同时注入新的功能和形式是本设计思考的核心问题。本项目选取江门甘化北街的“工人俱乐部”进行改扩建为图书馆的设计。作者提出“信息森林:营造法则”的设计理念。“信息森林”是指一种信息交换的场所,通过创建一片共享的大屋顶,形成由大量重复的构件化的支架组成的阅读空间。屋顶本身是对岭南高温多雨的气候做出的回应。建筑开放的界面,消解了大体量对城市环境的压力,将自然的要素引入其中。
“营造法则”的设计理念则是对中国传统木结构体系的现代形式探索,通过详细的节点构造设计,希望能够实现木构件局部替换的一种修复方式,体现绿色低碳建筑的设计思想。
优秀奖16名
1
作品名称
船承
参赛人员
潘泓彰(CAL建筑事务所)
▽
2
作品名称
延续历史,激活失落空间——形神格意
参赛人员
卢文俊、赖杰贵(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区文谦(指导老师)
▽
3
作品名称
“对话”--侨乡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概念设计方案
参赛人员
杨健(广州华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4
作品名称
往返之間的記憶
参赛人员
周翊琪(国立台北科技大学)
▽
5
作品名称
侨乡文化纪念馆设计
参赛人员
王娇婧、赵子豪(河北工业大学)聂蕊(指导老师)
▽
6
作品名称
侨根之舸·侨源之水---江门船厂旧址侨乡文化创意园概念规划与文化之舟博物馆建筑设计
参赛人员
余榕,李韬,王志荣(五邑大学)
▽
7
作品名称
蘖磐生华——活性重生续写侨乡建筑空间的演变
参赛人员
向然、王晟、陈甸甸、胡萌、刘锦豪
(华中科技大学)
▽
8
作品名称
思源传家—江门北新文化中心设计
参赛人员
李智玮、邢寓、吴永义、付荆林(武汉理工大学)王珺(华东交通大学)
徐宇甦陈李波(指导老师)
▽
9
作品名称
江门长堤图书馆设计——侨栖之也
参赛人员
李广宪(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区文谦(指导老师)
▽
10
作品名称
新旧之间——衍生新的光线
参赛人员
李建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陈雄(指导老师)
▽
11
作品名称
FramedStory
参赛人员
WongTatHon(TheUniversityofHongKong)
▽
12
作品名称
CourtyardLibrary
参赛人员
ONGCHUNHOONG(UniversitiTunkuAbdulRahman)
▽
13
作品名称
轨迹--江门市北街社区活动中心
参赛人员
卢云鹏、吴海帆、许旭淳、许辰滢、刘畅、赵畅(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林威、张蕊蕊(厦门大学)
罗林、柯桢楠(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指导老师)
▽
14
作品名称
华侨文化公园—为城市带来感动
参赛人员
叶航、胡力天、刘杨(重庆意库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
15
作品名称
TransformationofAbrastChineseSymbolsintoTropicalArchitecture
参赛人员
TeeKaihYie(A-CodeArchitects)
▽
16
作品名称
三叠屋—洛场村文化共生平台
参赛人员
王毅恒(广州美术学院)
▽
梁思成杯全球侨乡建筑设计大赛
LIANGSICHENGCUP
ABOUTCOMPETITION
关于大赛
在梁思成先生的后人以及梁思成之弟梁思礼院士的支持与授权下,首届由江门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广东侨界人文学会主办,有着独特的社会意义。大赛自年11月份正式启动,获得了全球设计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成为共推人文中国建筑的发展、促进建筑界交流的一个平台。
本届大赛主题为:传承.人文.创新。
参赛设计题目为:具广东南风格的单体建筑或建筑群,包括:1、侨乡文化建筑;2、侨乡都市住宅;3、侨乡乡村民居。
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