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考察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媒介物质性实践,以此探索中国互联网研究的新路径。文章基于技术实践与话语建构的双重向度,讨论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铭刻物质性与数字物质性。研究发现,一方面,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铭刻物质性实践对能源供给与时空关系的依赖,解构了我们关于云端存储与虚拟空间的想象,围绕数据中心的技术实践和话语建构生产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可见性。这种“可见性”形塑了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与规制逻辑,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互联网基础设施在特定社会语境中的存在和运作方式。另一方面,围绕互联网技术标准的定义与竞争展现了互联网基础设施数字物质性实践的政治经济学维度。多元主体在互联网技术标准的媒介物质性实践方面步调一致,民族国家是影响互联网技术标准定义与竞争的重要考量。但不同主体对数字物质性的话语建构呈现出技术民族主义与市场利益的双重博弈。本文认为,从媒介物质性的研究视角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经验考察,有利于进一步拓宽传播与互联网研究的问题域和想象力。
01
引言
年4月中下旬,国家发改委对“新型基础设施”(以下简称“新基建”)具体内容的明确界定,让这个预热了近一年半的新提法落了地。“新基建”被概括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与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其中首先被提及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指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国家发改委,年4月20日)。在此之前,从地方政府到国内投资界对“新基建”的讨论与实践已经徐徐展开。截至年3月5日,全国24个省市区陆续公布了新基建投资计划(21世纪经济报道,年3月6日)。年上半年,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相继宣布未来数年内,将在云计算、人工智能、服务器、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5G网络等方面投入规模资金用于“新基建”的全面布局(中国青年报,年4月20日;腾讯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