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广告 > 天南地北山东人笃定从容做真我

天南地北山东人笃定从容做真我

发布时间:2021-4-25 13:20:11   点击数:
笃定从容做真我

原创许亚东这凡间烟火-08-26

年,对谁来说都不容易吧?

那些被病毒带走的生命是无辜的!对他们的家庭来说,亲人的离开,是残酷的、悲伤的。

因疫情而减收甚至失业的人来说,生活是艰辛的。

洪水肆虐时,失去家园甚至亲人的人,也是悲伤的。

每个人,面对着生活的“血盆大口”和“青面獠牙”,恐怕都会诚惶诚恐!也会在种种不确定性中去盘算如何抓住一些比较可靠的东西。

这样的情况下,人很容易陷入外界的不确定带来的“种种怀疑”中。

我自然也不例外。可,最近经历的事情,也慢慢让我感觉到“克服怀疑”后的笃定和从容是那么美妙的一种体验。

是啊!我就是有很多弱项和不足,比如执拗,执拗地遵从自己的内心,而漠视甚至无视一些潜规则,或者自己明明把这些潜规则看的很明白,但就是说服不了自己去做近期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似乎在潜意识里就笃信,追究美好就会得到美好!

比如,写日记,可以说在写日记的前26年,这仅仅是我自己的一个习惯而已,我不记得怎么开始写日记的,也不知道怎么一写就写了26年。

直到年11月份,梨视频的耿老师给我拍视频,我自己才意识到写日记的价值和意义。可是在之前,我写日记从来不是为了意义和价值,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

耿老师拍完视频后,《滨海时报》记者张玮老师联系到我,做了一个专访。《滨海时报》(1129)第五版刊发相关内容。

全文的内容是这样的:

 日记,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曾写过、记录过,但要是坚持20多年,每天都写,恐怕就没这么简单了。咱新区就有这样一位年轻妈妈,她从上初中开始记日记,至今已坚持了26年,没有一天间断,至今已写了97本,这余万字组成的日记不仅记录着她的成长,也记录着新区的大变化。

  坚持26年一天没停

  年刚满12岁的许亚东当时得知见义勇为英雄徐洪刚勇斗4名歹徒,被捅14刀的事迹后很受感动,便提笔给徐洪刚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敬佩之情和对英雄的关心。这也成为了许亚东记日记的开始。

  许亚东的父母在山东从事教育工作,母亲是一位语文老师,不可否认母亲对她有很深的影响。但是记日记纯粹是她自愿的举动。许亚东说,自己十几岁开始记录的东西很简单,多是自己的心情随笔以及每天学习功课的内容。她自己都没想到这一写就没再停下来,一直坚持了26年。

  许亚东坚持写日记的事情在大学期间也引起了不少老师和同学的   记录新区大变化

  “日记,不仅仅记录我个人的成长,也是时代的变迁,或者说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横切面、一个侧影。”许亚东介绍,年10月,她辞去了在山东的工作,跟随丈夫来到滨海新区生活。从这时开始,她的日记中更多的是记录滨海新区的点滴变化以及新区市民的生活状态。记者翻看了她的一部分日记,在日记里很少记录她自己的心情,更多的是记录社会的发展、家庭变迁、女儿成长或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

  “年10月23日,今天搬进新居,说实话老公当初说房子买在这我不太愿意,感觉太偏僻了。不过身边很多人都说这里将来会有很大的变化。还好出了小区就有公交车直达塘沽城区,邻居也都很友善……”刚来新区没多久,许亚东和丈夫就在滨海欣嘉园买了房子,然而原本非常偏僻的小区在之后两三年内的建设速度让许亚东很是惊叹。近年来“家门口”的变化成了她在日记中记录最多的东西,小区周边公园、养老院、学校的完善,医院、地铁的紧张建设,让她觉得家门口有了太多的变化。

  希望更多人拿起笔写字

  每天晚上休息前,许亚东总会静下来一个人“独处”,这段时间她留给了日记。对许亚东来说,记日记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刷牙、洗脸一样,一天不写就会觉得缺少了什么。“日记就是用记录的方式见证我的生活,我身边的变化,也给自己的人生留下痕迹。”许亚东说,近一年多来,她还开始练习写硬笔书法。

  许亚东对写日记的坚持也直接影响到了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以及女儿身边的同学和家长们。她会把自己记录日记的心得和朋友、同事分享。

  如今,这97本日记已成为许亚东的宝贝。在新区工作生活近七年,许亚东变成了一个地道的新区人,她的女儿正是在新区快速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因此,许亚东近年来的日记更多的是记录新区的发展变化和孩子的日常生活。她有个想法,将来她会把女儿出生后在新区的生活日记规整成册送给女儿当嫁妆。

  今年5月,许亚东有了自己的   “高知”业主各有所长

  北塘欣雅苑社区的欣嘉园小区坐落在滨海新区塘沽黄港附近,距离城市中心较远,然而十年前在此处购房的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就职于滨海新区企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的高级知识人才。这些“高知”居民各有所长,渐渐地便从不相识的邻居变成了探讨孩子教育问题的“专家”,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在小区免费为青少年“开班授课”。

  采访中,欣雅苑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欣嘉园从入住至今已近十年的时间,该社区“高知”人群集中,社区人文环境很好,这也成为了社区孩子们的“福利”。这些“高知”业主在社区活动中逐渐熟悉,大家各自发挥所长,习字、“朗读者”、健身、沙画、心理学讲座、英语角、棍武堂,都在以不同的形式为青少年开展活动,目前这些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公益培训、公益社团也影响着塘沽地区、经开区等多个区域的新区市民前来参与,让社区青少年暑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让勇气走进孩子的心里

  今年刚满36岁的方志冲是北京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大学毕业后因女友在新区工作,他为了爱情放弃了北京的高薪厚职,和女友在欣嘉园结婚生子。他多年来一直喜欢写字、朗诵,便在小区开办了习字堂。在教授孩子硬笔书法的同时,他发现很多孩子都“放不开”,有的孩子只知道用功读书,却不敢开口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考虑到孩子们在学校每天能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次数也是有限的,他便决定开办“朗读者”培训班。

  年11月,在欣雅苑社区的支持下,方志冲利用社区活动室创办了“朗读者”活动。社区居民的孩子都可以免费报名参加,活动以朗读的形式为主,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舞台上尽情展示,朗读、朗诵自己喜欢的唐诗宋词和诗歌,让每个孩子都有“开口”的机会。该活动每周一期,至今已成功举办30多期,从未间断。

  方志冲告诉记者:“我开办‘朗读者’就是希望能给孩子们创造更多锻炼勇气的机会,让孩子们真正解放天性、展示自我。”

  “跑团”带来暑假“福利”

  “每天早晨打开‘欣嘉园跑团’   许亚东说,如今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孩子也一样。现在放假了,小区里有这样的“跑团”带领大家一起锻炼,真是居民们的“福利”。

  “欣嘉园跑团”团长是北京理工大学内燃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南开大学MBA张绪强。跑步原本是他的个人爱好,但在他的带动下,社区有不少居民一起跑了起来。当发现社区孩子放假后睡懒觉、作息不规律,张绪强和跑友们每天就在群里发布锻炼的信息,鼓励社区更多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锻炼。张绪强的“跑团”现在已经吸引了上百名居民参与其中。

  用沙画艺术影响青少年

  暑期,为了让欣嘉园社区内的孩子们能够近距离的接触沙画艺术,刘圣彩将沙画艺术表现形式带入了滨海欣嘉园售楼中心新落成的“嘉园社区文化沙龙”,通过生动的讲解,亲自指导孩子们体验沙画艺术。参加活动的不仅有社区的小朋友、中青年,也有慕名而来的老年朋友。

  刘圣彩是欣嘉园社区的第一批业主,也是民革天津画院理事、中国创意沙画艺术团成员。他的沙画曾走进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钓鱼台国宾馆、国家体育场鸟巢,多次为国际论坛、政府会议和国内外企业宴会精彩献艺。

  “我的孩子美恩与欣嘉园同岁。”刘圣彩说,“我希望社区更多孩子能爱上沙画,只要有兴趣,就能学下去。”刘圣彩平时工作很忙,但他总会抽出时间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用沙画艺术影响更多社区青少年。记者张玮

然后,就到了让我们难忘的年!

虽然1月底和2月份,国内疫情肆虐。3月底,海外疫情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蔓延。但世界读书日,还是如期而至。于是,张玮老师再次找我“约谈”。

于是,有了下面的这篇报道。

津滨海讯(记者张玮摄影报道)疫情防控期间宅在家,北塘欣嘉园社区的居民许亚东和女儿并不寂寞,她们靠读书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更带动了身边人爱上阅读,养成读书、写日记的好习惯。

许亚东的女儿在读书

许亚东告诉记者,因为自己爱读书,她从女儿刚出生几个月后就开始给孩子读林良《小太阳》里的一些片段。她发现孩子本来乱动的双手和双腿会安静下来,孩子的眼神好像也在告诉她自己在倾听。

许亚东对女儿的启蒙教育主要就是带着孩子读书,现在女儿11岁了,读书也成了她们母女共同的爱好。在引导女儿读书的同时,许亚东自己坚持给孩子写成长日志,并想着有一天女儿自己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记录自己的成长。她认为读书和写作可以很好的结合,以阅读滋润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通过打通精神世界的“输入”和“输出”两个管道,来逐步构建自己丰盈厚重的精神世界。

爱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带动女儿写作和读书的同时,许亚东也在业余时间带动社区的孩子们一起写作。因为自己有28年的日记写作历程,从阅读和日记写作中深深受益,所以她也想让更多的孩子受益。从年7月起,许亚东在欣嘉园社区发起了“养成日记写作习惯”的公益活动,自己出钱给坚持写日记的孩子们购买奖品,鼓励他们坚持读书、写日记。截至目前,新区已经有近名青少年加入到读书、日记写作的队伍,活动的范围也慢慢从社区辐射到山东、北京、河北、重庆等地。让许亚东感到欣慰的是,现在读书、日记群里有一些孩子已经连续坚持日记写作近天。一些孩子慢慢从“为了拿到奖品写日记”,逐渐成为自觉的行为。在读书、写日记中,孩子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孩子们的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和做计划的能力也都得到提高。

为读书写日记的孩子们颁奖

年4月24日,《滨海时报》第4版的《书香滨海不负春光》:

虽然做这些事情,并没有什么“解决温饱”的现实意义。但我还是乐此不疲,不禁想起来很多年前,在学校工作的时候,我写过一些散文发表到当地的报纸上,后来评职称的时候,一个同事问我:“写那些东西对评职称一点用都没有,你写那干啥啊!”

哎,可是我就是喜欢做一些无用的事情。曾经,我也怀疑过这些事情的意义,但遵从自己的内心,做了那么多年无用的事情之后,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是呢!知道月亮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围绕着太阳转,的确无法帮我们挣到一两银子,可知道这些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所处的大环境,也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生命,认识我们自身,帮助一个生命本来构建一个丰盈辽阔的精神世界。

可,这不是我们活着的唯一印记吗?

否则,吃再好的饭,穿再美的衣,开再豪的车,住再大的屋,不都是仅仅对于终将腐烂的肉体么?

留下一点精神的痕迹,说不定就能影响到另一个生命呢?

(看看,我和我的日记小将们)

作者简介:许亚东,从高校转战央企,坚持写日记28年,业余从事日记习惯养成公益事业。

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gg/1365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