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广告 > 重庆市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重庆市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发布时间:2021-3-28 21:09:52   点击数:

科情智库

曾琼1、邢乐斌2、朱迎春3

(1、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重庆;

2、重庆大学重庆;

3、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科研机构是指隶属于县级以上政府部门的事业型独立法人科研机构。本文紧密结合重庆市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4个维度,选取科学仪器设备、研发人员数等17个指标,基于—年重庆市科研机构创新调查数据,运用标杆分析法对全市28家县以上政府部门属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

1研究结论

(1)从综合创新能力指数可以看到,按5梯队划分,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综合评价值遥遥领先,明显高于其它科研机构,位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为重庆市中医研究院和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第三梯队包括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重庆市肿瘤研究所、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和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第四梯队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第五梯队为余下的16家科研机构。

(2)从投入产出看,效果指数两级分化较严重,大于1的有5家机构,占全部科研机构的17.9%,其余的全部小于0.8,其中位于0.5~0.8之间的有6家,小于0.5的有17家。从各等级科研机构分布来看,效果指数较高的机构也基本上都是综合创新能力较强的单位。

2存在的问题

(1)机构存量偏少,增量集聚乏力,总体创新基础薄弱。重庆共有科研机构28家,远低于四川的家和陕西的68家。创新基础中除重庆市中医研究院和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实力较强外,其余机构特别是区县科研机构创新基础薄弱,科研条件如科学仪器设备、科研用房有待改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缺乏,难以承接更多和更大的国家级和市级重大科研项目。

(2)财政研发经费投入偏低,总体创新投入规模较小。—年重庆市科研机构研发经费投入中,来源于政府的研发资金占7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2.6%和近邻四川的86.0%、陕西的92.3%。创新投入除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较高外,其余绝大多数单位规模较小。

(3)市场化服务能力不足。28家机构中,只有4家有专利转让及许可收入,收入水平也较低,6家单位有研究生培养资格,培养规模也较小。

(4)投入产出效果有待提高。绝大多数单位成果仍然集中在论文、专著等知识性产出,专利和非专利技术性收入等经济效益性产出普遍较少。

3对策建议

(1)创新基础方面,应着力提升科研机构存量、积聚科研机构增量

①巩固提升现有科研机构实力。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尽量保留现有政府部门属科研机构的事业体制,但改变过去事业编制与人员一一对应的做法,实施灵活的用人制度,赋予市场化运作自主权,提升现有机构的创新活力。②培育引进一批事业型科研机构。依托现有科研机构的科研实力,组建企业化运作的大型综合类事业型科研机构。在不违背事业单位改革“两个不突破”(事业编制人员数不突破,财政支持经费不突破)原则下,基于科研机构现存的事业编制名额,结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求,像广东建立广东工业研究院一样,组建基于市场化运作的事业型大型高水平科研机构。同时,大力引进国家级研发机构来渝建立研发基地,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为重庆市基础和前沿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提供支撑。③着力培育一批新型科研机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或者是企业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注册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和企业科研机构占到了较大比重。从重庆市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较多,但是规模普遍偏小,因此,应当大力支持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提升重庆市科研机构总体研发实力。

(2)创新投入方面,应增加财政科技经费中研发经费支出占比

①重庆市级科技计划中应加大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基础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近3年来,重庆市财政支出中科学研究支出占比已经从“十一五”的20%降到了13%。财政科技经费中,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力度明显降低,特别是对政府部门属科研机构基础前沿研究的支持明显不足。②重庆市科技局基本科研业务费和科研条件专项经费应主要用于科研机构的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科研能力培育,从而将这部分经费有效转化为研发经费。③其他市级部门财政科技资金,以支持研发项目方式,提高财政资金转化为研发投入比率。④增加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中研发经费支出占比。目前这部分经费中,约50%主要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与扩散等非研发活动,研发活动相对较少。

(3)创新产出和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应着重培养科研机构市场化研发经费获取能力

①转变运行机制。面向产业的科研机构,应建立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企业化运营制度,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充分重视科研与产业的紧密关系,强调研发的市场导向,提升各机构为市场、为社会提供研发活动的能力。②整合资源,创新盈利机制。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广泛聚集高等院校、科技园区、科技中介、孵化器、工程转化中心、信息平台、资本体系、产业体系等各类主体,开展协同创新,实现创新服务收益、转移转化收益和投资成果收益全覆盖,加速各机构做大做强自己的步伐。③改变新增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方式。从以前对机构的运行经费支持改为项目支持为主,通过竞争科研项目锻炼人和培养人,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单位研发实力。

(4)创新投入产出效果方面,服务政府和服务市场双驱动,为政府分忧,为市场解惑

①各科研机构应努力成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研发活动的主力军,增强承接政府谋划实施的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如围绕重庆市汽车、电子、装备等传统支柱产业技改需求,聚焦大数据、智能制造、智顏市等重点领域的主题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等,通过实施项目提高论著、专利等产出成果。②深入产学研合作,大力推动自身成果转移转化和市场服务。围绕重庆市产业升级需求,完善在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模具试制、样机制作及其他创新创业领域的咨询服务,更好的为广大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服务。

来源:《中国科技资源导刊》,,(4):29~35

此文为缩减版,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全文

推荐阅读

中国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会议通知

法国多家机构将联合开发Nuward小堆设计

“第十五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会议通知

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gg/1352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