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如火如荼到穷途末路,从众星捧月到过街老鼠,从各路资本疯狂涌入到如今一地鸡毛,曾经叫嚣着“改变银行”、践行普惠金融的P2P,在经历3年漫无尽头的备案憧憬后,如今却显得格外茫然、无助、落寞、煎熬。
P2P备案,3年时间,5次延期,P2P平台总是满怀欢喜的配合监管的要求和姿势,一次又一次假装高潮,只求能够早日备案转正,摆脱“野孩子”的身份。
谁料,监管一而再、再而三的放鸽子,一直在备案的套路玩的是得心应手、不亦乐乎。
当然,这也不能苛责监管。
在监管看来,P2P自带两重原罪:
一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集资诈骗),二是非法放高利贷,并滋生的投资人上访维权、暴力催收、收割次级用户群体等。
其实,P2P平台对备案的那点幻想和小算盘,监管心里门儿清。不就是想拿到备案之后,用政府做背书嘛!监管可不傻,才不会被P2P当枪使。
更何况P2P还是“野孩子”,哪能和银行亲儿子的身份相提并论。
某地监管部门相关人士直言不讳:P2P平台就是过街老鼠,别看他现在体量大,明年这个时候体量还降不到现在的两成以内,就只能抓人了。
监管可不是嘴上说说的,而是有先例可循的。
“不清退,则犯罪”,监管部门的态度,容不得商量、容不得讨价还价,对P2P简直是不留丝毫余地。
现在看来,P2P平台一直渴望被政府监管的呼声和愿望,最后很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和意淫。
一个最坏的结果,大概率可能是一刀切,最终仅有为数不多的少数几家P2P平台可以纳入“监管试点”。
02
在建国70周年庆前的7月、建党98周年庆的当周,P2P行业满怀憧憬期待了3年多的备案希望,彻底破灭了。
7月初,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金融时报》报道,互金整治领导小组和网贷整治领导小组联合召开了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中央各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市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这么大的事儿,自然也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主基调是我国将推动网贷机构良性退出转型。
这场P2P监管史上最高规格的监管会议,首次罕见的没有提及“备案”,取而代之的是“监管试点”。
可见,P2P的监管风向开始变了,同时改变的,还有对P2P的定位。
“根据理论和实践经验,网贷机构定位于信息中介,但撮合的是金融业务,需要具备若干必要的条件。”
可见,最新的监管部门,开始纠正此前对P2P信息中介的定位。
而且,监管对于P2P下一步的工作,也安排的明明白白:
简言之就是:良性退出或平稳转型,允许少数机构改制为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03
昨天,P2P行业被平安旗下陆金所退出P2P业务的消息刷屏了。
P2P行业排名第一的陆金所,都要退出P2P了,莫非这个行业真的没有未来了?
处于风口浪尖的陆金所,陆金所的当家人计葵生用21财经的报道,作为对求证的回应。
P2P一从业者称,“陆金所这事儿,把她心里最后一丝备案幻想击破了。”
今年以来,多家P2P行业元老级平台、头部平台、体量较大平台相继爆发风险。
3月末,TD网因经侦介入暴雷;随后红岭创投宣布清盘、延期兑付。
4月,上市公司熊猫金控旗下的银湖网、熊猫金库两个平台,相继延期兑付。
5月,信和大金融、网利宝相继被经侦介入。
6月,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信而富,宣布停止P2P业务,转型助贷。
7月初,网信集团爆出清盘退出的信息。
每一个大雷,都足以让投资人心惊肉跳,同时也足以让当地的监管部门内心暗骂。
有行业人士戏谑,P2P平台不扛个三、五年,监管怎么能知道平台身体好不好?
强监管下,P2P平台资金端、资产端两端受挫,P2P平台其实更痛苦。
能怎么办?只能煎熬、硬抗、垂死挣扎、求生欲支撑……
04
不过,有些P2P平台可能也抗不了多久了。
消金观察团了解,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市对P2P进行一刀切,辖内平台全部清退、一家不留。
年4月,重庆市就已率先发文,要求辖内P2P平台将待收规模清零。
江西某平台股东告诉消金观察团:“江西有意向发几家省域的,但估计可能性也不大,就算发了,做业务都艰难。”
某资本大佬此前曾投资入股湖南一P2P平台,他向消金观察团透露,前不久收到投资平台的通知,湖南监管层要求辖内P2P平台全部清退。
消金观察团还获悉,河北省也同样要求辖内P2P平台全部清退。
前几天,米金社宣布良性退出,平台CEO公开信中表示:我们得到了明确不可能备案的消息,应该说杭州几乎所有平台都不存在备案一说,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不清退、则犯罪”的官方意思。
而据前几天的传言,上海监管部门已通知辖内P2P平台,备案是不可能的。
消金观察团向上海某平台高管求证,该高管表示消息属实。
而最新的消息,据说下周上海所有的互金平台老板或高管,都要到金融办开会。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P2P即使最后一地鸡毛,也要整个鸡毛掸子!
毕竟,监管还留了一点口子,不是吗?
郭台铭:如果我的孩子要事少钱多离家近,我隔天打断他的腿
26岁,月薪1万,吃不起车厘子。
只有金融人才懂的段子!你看懂几个?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